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为何1955年,本来应该发掘长陵,最后改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4/9/17
为何年,本来应该发掘长陵,最后改为发掘定陵,是什么原因让长陵逃过一劫?如果您想知道,那就请看小编的解密:年,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随后不久,该委员会下设的考古工作队开始组建。考古工作队的队长名叫赵其昌,副队长是白万玉。队员有7名,他们分别是于树功,刘精义,冼自强,曹国鉴,庞中威,李树兴和王杰。(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我们要知道,发掘定陵,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发掘的第一座明朝帝王的陵寝,而长陵发掘考古工作队队员的选择,就充分体现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方针。比如队长赵其昌就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而副队长白万玉别看仅读完小学,可考古的经验却特别丰富。接下来再看队员,于树功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而冼自强才17岁,刚刚初中毕业,初中毕业为何就能参加考古队,道理简单不复杂,因为耳聪目明,身体灵活,“动手”能力特别强。发掘陵墓,是一个精细的活儿,绝非挖掘菜窖可比,故此,现场勘探必不可少。年年底,正是天寒地冻鬼呲牙的时候,赵队长和探工赵同海一起顶风冒雪,携带者必要的工具,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就来到了朱棣的长陵。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占地约为12万平方米,明朝廷的钦天监当年选择陵址的时候,江西术士廖均卿就说昌平北有“吉壤”,并有龙虎二山相护,是万分难得的风水宝地。术士寥均卿还给永乐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说长陵“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谢。”可以说是吉陵祥墓中的上上之选。长陵陵园的先导是一座雕琢精细的大石牌坊,过了巍峨的石牌坊,走进陵区的入口,就是前方后圆的三进院落,院落中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房屋,还有碑亭一座,剩下的就是祾恩殿和明楼等虽显破败,但却不失高大雄伟的旧建筑了。当时的长陵陵区内,满是皑皑的白雪,随着呼啸的北风,冰凉的雪粒直往人的脖子里钻。赵其昌一边往手上呵暖气,一边告诉赵同海,想要启开长陵,必须要找到墓道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墓门,进入地宫,启出墓内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可是墓道在哪里?没人知道,如何找到墓道,只有神仙明白,赵队长为了完成任务,他在探陵之前,曾经到北京市图书馆找到了几十本关于明史、明朝地宫葬制的书,可是看罢这些书,赵队长却更糊涂了。因为这些书上,不是对明朝的皇陵密道几笔跳过,便是避而不谈,当然更多的书是违莫高深,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探工赵同海干考古几十年,他对于寻找墓道还是有一些经验的,可是来到长陵,他心里也有点发懵,这道理谁都懂,普通的陵墓,方圆不过百步,可是这座长陵,却占地12万平方米。想要在广大的范围内,一下找到墓道,这事真有大海捞针的感觉。赵队长和探工赵同海一连找了两三天,可是也没有发现长陵的墓道在什么地方,冬天寻陵探墓,墓区的地表比钢板都硬,面对不能挖也不能探的难题,两个人一商量,最后还是离开了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长陵。赵队长回去后,将具体的情况上报,随后专家就先后召开了几次“选陵择墓”的会议。会议的结果很快出来了:既然找不到长陵的墓道入口,那就可以“掉转枪口”去挖献陵。明十三陵中,景、裕、茂、泰、康、昭、德的规制基本与长陵相同,而献陵是朱棣之子朱高炽的陵寝,但他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因为献陵修得匆忙,故此,可以说是长陵的“精简版”,先挖献陵,可以积累经验,为以后挖掘长陵做准备。可是谈到挖献陵,参会的十几位专家全都一起摇起了脑袋,献陵因为修建的时间短,更兼之朱高炽执政的时间不长,故此,寝内应该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宝贝。虽然考古发掘,更重要的是寻找明朝陵寝的历史,填补明朝殡葬文化的空白,不是以能出土多少宝贝为目的,但全国人民都在拭目以待,全世界的考古同行都在望眼欲穿,如果长陵发掘委员会只交出了一份“不合格”的答卷,那是一个什么局面?同行的指责,人民的不满,领导的失望,而接下来发掘其他陵墓的设想,必将沦为一场空谈。最后在位长达48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定陵“中标”了。为何朱翊钧定陵成了专家圈定的发掘对象,原因也有3点。首先;朱翊钧当皇帝时间长,陵墓修得大,里面的文物就应该很丰富;接着:由于朱翊钧的定陵建筑距离现代较近,发掘后会比年代距离较远的陵墓好修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赵队长在定陵墓巡察的时候,曾经在宝城外侧,发现了几块塌陷的城砖形了成了一个“黑乎乎”的洞口,不管这个“神秘”的洞口,是不是定陵的墓道,但至少它应该是万历皇帝入葬明定陵的通道。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一个让人相信的理由;找到了通道,距离地宫的入口还远吗?很显然,这却是一个“不太靠谱”逻辑,但就是这个逻辑,让长陵在发掘的清单首页被勾掉,而定陵地位上升,成了考古队重新发掘的目标首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