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优势 >> 正文 >> 正文

小馆办大展闵行博物馆明十三陵万历文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4/10/22

备受市民期待的闵行博物馆“万历那年——明十三陵万历文物特展”9月15日开幕,展览汇集金冀善冠、金爵、大碌带、青花梅瓶等件(套)出土于明定陵的珍贵文物,再现明万历年间礼仪制度、宫廷生活、社会经济和艺术文化,让观众透过每一件文物,感受新旧交替、百花齐放的“中国·万历”。

走进特展,第一个展品是“青花云龙纹缸”。作为一级文物,它曾是定陵地宫中殿的长明灯,内壁有真实烧过的痕迹。

闵行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徐迪说,在当时,烧造大件瓷器极为困难,一个御窑厂一年大概只能制作三个,出土时,缸内还有5到6厘米厚的凝固蜂蜡。这次的展品都是从北京远道而来,大多都是原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9件,包括万历皇帝所用的束带——“大碌带”。

徐迪:“这上面有20颗祖母绿,91颗红宝石,还有珍珠无数,当时有明史记载,有一个明朝官员手上有一颗祖母绿,有一个富商想以两黄金的价格买下来,所以假设它两(黄金)一颗,那20颗就超过了一万两黄金。”

半个月前,徐迪特地到北京明十三陵博物馆,挖掘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回来后和其他讲解员们一起研究,把枯燥的介绍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历史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给观众留下更深的记忆。

徐迪说,展品中有一个牛角梳,“在北京的时候有人跟我介绍‘上面还有一根头发’,可能是孝端皇后;然后这个鎏金执壶,作酒器的,明史记载万历帝是很喜欢喝酒的,每宴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

不止是讲解员,在闵行博物馆,展陈团队也能对每件“文物”娓娓道来。负责设计的工作人员张玲说,他们利用动画投影的方式解构了“青花五彩梅花式盆”,趣味组合其中的文物纹饰细节,让观众走入光影,沉浸式地感受明代青花瓷淡雅细腻、灵动脱俗的美学特征。

张玲:“以前的话,只讲究它(文物)的展陈安全性、美观度,现在就更在意它的故事,各种翻阅资料,还买了很多关于明代的书,一定要用心,把文物的特点都给发扬出来。”

展厅的最后一面墙上,挂着近20幅很特别的“展品”——闵行博物馆前期为特展“预热”时,线上征集而来的网友文物临摹作品。徐迪说,以前他总听到观众说,文物都在展柜里,看展少了点参与感,现在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就是希望拉近文物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徐迪:“如果他看到自己的画,展现在了展厅当中,他们一定是会觉得非常的亲切,我们的目标是‘在小馆里办大展’,一个区级博物馆看整个中国历史,无论做什么样的展览,我们都是能做出自己的特色的。”

据介绍,展览将持续到11月26号。

(长三角之声记者周依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