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优势 >> 正文 >> 正文

高级的盗墓故事应该这么写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5/2/27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山是一重关,车到山前必有路,找路就得使罗盘罗盘碎了怎么办?完蛋。自古职业盗墓者,按行事手段不同,分为五个派系,发丘、摸金、卸岭、搬山、观山,而现今盗墓者,都爱将自己称之为“倒斗”的手艺人,为何是手艺人,重点就在于那份考老祖宗赏饭的天赋,和日积月累的经验所在。书上所言,“倒斗”是偏门,有自己的派别和暗语,相互之间勾连又防备,如同另一番武林中的门派林立。摸金又有四绝:望、闻、问、切。一“望”是望气看风水。二‘闻”即嗅气味。三’问“就是踩点。四‘切”即是把脉之意。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发现古墓之后,如何找打洞方位,以走向,第二层含义是指敲棺启盖后摸取死者宝物,从头摸到脚,第三层含义是指以手摸触出土文物,只要把物品慢慢抚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价值几何。清代律法,挖坟掘墓者杀无赦,后乾隆拆十三陵修寝宫后改制为:见尸者杀,不见尸者发。从一定层面上来说,《鬼吹灯》的出现就是对全国上下如此众多而不入流的盗墓流派的一次重组和贴金,手法、装备、口诀、人员配置,加合玄之又玄的各地传说、风水讲究,再攀附上曹操、慈禧等逝去人物里的真实历史,一类有传承、讲规矩、重义气、讲因果、分派系的盗墓江湖跃然于纸上。国人爱见江湖故事,有人的地方必有传说兴起,久而久之,盗墓反倒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选择。首先,我们来理一理《鬼吹灯》的主线故事脉络——清末传奇摸金校尉张三链子一人挂三枚摸金符,并结合古代风水理论写下《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因道破天机而自毁半卷。张三链子有四个徒弟,老大飞天狻猊,老二金算盘,老三阴阳眼孙国辅,老幺铁磨头。四人出师时,因为孙国辅不愿做盗墓行当,张三链子便将《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传给了他,而将三枚摸金符给了另外三人,并留下了摸金校尉合则生,分则死的训诫。孙国辅云游四方,不巧遇到了因为毒瘾发作,正在刨坟取财的胡八一祖父——胡国华,并将其收为弟子,并将《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传给了胡国华,最后到了胡八一手里。胡八一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父亲胡云宣曾有军方背景,其本人因祖上成分不好被派去了昆仑山做工程兵,后触犯军纪被遣返复员,成为一位身手矫捷的老兵,与数年知青的发小王凯旋做起了古董买卖的活计。家里有过类似,本人又当兵多年血气方刚、从事的又是靠打擦边球甚至需要亲自下场的违法活动,长次以往,跟神鬼玄奇们自然纠缠不分。盗墓系列充分利用了克鲁苏的风格,对民俗、历史、传说、古怪幻奇之物所织就的庞大迷雾进行了诸多疑阵布局,你所触碰到的一切古怪都只是冰山之上的小小一角,背后的深邃才是恐惧的来源。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当然,除了诡秘构建、制造悬疑,盗墓笔记每篇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是极为紧密的,每一个故事的源头都起自一个古老传说,而这些传说的背后又可以织成一张大网。以第四部《昆仑神宫》为例,其背景为一支传说来自于无底鬼洞的民族(即鬼洞族)与他们后人手中的雮尘珠,传说可以看到虚数空间并拥有行境幻化的能力。而这一支在历史中不断沉浮的民族后来成为扎格拉玛部族,又建立精绝国,另一支后裔则前往中原寻找雮尘珠下落,逐渐演变成四大盗墓门派之一的搬山道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中国哲学思想隐含在盗墓的故事中,挖掘坟墓在书中就像是逆天而行的不义之路,所以围绕在胡八一身旁的角色中总有死伤惨重。而无论是张三爷所说合则生,分则死的训诫在徒弟身上一一灵验,还是胡八一等人入墓穴,见到玉眼后所产生似幻似真的场景和“巧合”,都是作者在有意识地去解读命数和因果。九真一假的叙述节奏,使得读者很容易代入进这片时空,民俗风格、地域特征、各地大同小异的神怪传说、来自读者本身对于未知的期待和恐惧,都使得这些原本虚构的东西呈现出清晰的一面;而前期铺垫,寻人问路、人心角斗占据大半篇幅,然后将墓中的诡谲轻轻揭开一角,这样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又让人感到隔靴搔痒的期待。两方加持之下,自然厚重感升起,江湖气涌动,使人欲罢不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