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陵从地图上看,夹在献陵和裕陵中间,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庆陵卫星图朱常洛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前后在位29天。这3位皇后,死的时候身份也仅为:皇太子妃、才人和淑女。
光宗贞皇帝朱常洛,神宗万历朱翊钧的长子,年(万历十年)生,年(万历二十九年)立为皇太子,年(万历四十八年)8月28日即皇帝位,年号为泰昌,但是还没有用上,在9月26日就病逝了,享年39岁,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年(天启元年)9月葬庆陵。
光宗贞皇帝朱常洛朱常洛的一生也并不顺利。由于他的生母是宫女,出身低贱,从小就不受人待见。相对于他宫女身份的生母,朱翊钧更喜欢郑贵妃,有意立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为皇太子。在教育方面,身为皇子,却直到12岁才读书,放在现在也算是半个失学儿童了。虽然他是神宗的长子,但是位置却一直不稳,经过15年之久的“国本之争”,直到他的奶奶慈圣皇太后亲自出面干预,在他19岁的时候才确认为皇太子。
本以为可以安然的等着登基当皇帝了,结果才过了2年,就冒出来至今都是悬案的“妖书案”。等“妖书案”平息后,在年(万历四十三年)又搞出个“梃击案”。好不容易才熬到了年(万历四十八年)登基,结果才10天就病倒了。这回终于没有扛过“红丸案”,在登基29天后就挂了。
孝元贞皇后郭氏,年(万历二十九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年(万历四十一年)去世,谥“恭靖端毅温惠皇太子妃”,直到年(万历四十三年)底才葬于天寿山陵区内泰陵园后长岭之前。熹宗朱由校即位,追谥:“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并迁葬庆陵。
孝元贞皇后郭氏孝和皇后王氏,熹宗朱由校的生母,初为朱常洛当太子时选侍,因生熹宗朱由校,于年(万历三十二年)封为才人。年(万历四十七年)去世,谥“昭肃恭和章懿才人”。年(万历四十八年),按照神宗朱翊钧的意思,准备葬在郭妃坟园里,但郭妃坟园规制狭小,所以没有入葬。直到熹宗朱由校即位,才与朱常洛一起葬入庆陵,并上尊谥“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
孝和皇后王氏孝纯皇后刘氏,崇祯朱由检的生母,初为淑女,年(万历三十八年)生朱由检,不久病死,葬于京西金山。光宗朱常洛即位后,追封刘氏为贤妃。崇祯朱由检即位后,上尊谥为“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并迁葬庆陵。
长陵向西顺着昌赤路走,过了很容易被错过的的献陵,路边就能看到庆陵的功德碑和裬恩门遗址。
庆陵的裬恩门庆陵其所在的位置有“景泰洼”之称,是因为在年(景泰七年)时这里曾修建过景泰皇帝朱祁钰的寿陵,并入葬了景泰帝朱祁钰的皇后杭氏。年(天顺元年),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命人拆毁了景泰帝的这座寿陵,并一直闲置百年。直到年(天启元年)才在原故址上重新修建了庆陵。一些建陵用的石料还使用了景泰帝寿陵故址的旧石。所以说庆陵是废物再利用的回收陵寝一点儿也不过分吧!
皇帝生前活得窝囊,死后的陵寝也是别人废弃的,但是他的儿子在修建时还是非常下功夫的。之前的各陵玄宫都是砖石并用,而庆陵的玄宫则全部为石料,且“后、中、前殿,重门相隔”。虽然整个工程用了多少白银,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仅玄宫落成,就花费白银万两,而地面工程进行一半时所用白银已达70万两,这两点来看,庆陵在营建上还是花费不少的。
整个陵区最南端为一座单孔石桥,桥下砖石砌的排水明沟,桥两侧的沟边齐胸护墙上覆黄琉璃瓦。
单孔石桥桥面为条石砌成,还是明朝原件,栏板望柱为年维修时补齐。
无字功德碑前的单孔石桥桥北侧就是无字功德碑,保存状态和定陵一样,清朝的齐胸宇墙,无字螭首龟趺石碑裸露在外。
无字功德碑昌赤路在庆陵陵宫前拐了一个弯,宫门西侧前有个小广场可以停车,还有一家卖山货的摊位长年都在。
陵宫的第一进院落的大门为祾恩门,现仅存遗址。明朝建的台基仍保存,明朝的柱础石虽然已经没有了,但是条石上还残留着痕迹。清朝乾隆年间缩建的祾恩门小台基保存较完整。左右山墙坍塌了一半,12块柱础石及6块门砧石保存完整,布列齐整。从残留痕迹上看,清朝的祾恩门缩减了近一半面积。
裬恩门柱础石由于庆陵的裬恩门并没有修复,所以可以透过铁栅栏看到一进院里面的裬恩殿。祾恩殿还保存有明朝台基、月台及清朝乾隆缩建的小台基。月台前御路石雕,左升龙右降凤、海水江牙等雕饰均完好。台基之上的后檐墙及左右山墙均为残垣断壁。
庆陵裬恩殿透过裬恩殿的断壁还能看到三座门和明楼的黄琉璃瓦的楼顶。
二进院的明楼清晰可见至此,一般的游客可能以为庆陵只能看到这些。但其实庆陵留给大家的精彩还在后面呢!
庆陵的龙砂环抱在宝城前,明堂面积较小,因此陵宫布局和献陵一样,都是内明堂的风水格局,因此,宝城前的前后两进院落和献陵一样,也采取了将陵园第一进院落和第二进院落分建于龙砂前后。
所以庆陵还有个独立的二进院,大胆的顺着庆陵西侧的陵墙向北走,就能绕过去。
陵墙外有一条干涸的南北向的河道,砖砌的明沟向南穿过昌赤路,原来这里还有一座单孔石桥,现在已经改建为公路桥了。明沟向南之后向东拐就到了无字功德碑南侧的单孔石桥下了。
裬恩门西侧神道上的单孔石桥明沟有近2米深,边上长了很多的松柏,密密麻麻的排列的还挺整齐。
明沟两侧绿树成荫拐过第一进院的陵墙西北角,就能看到院落的后门-琉璃花门。
一进院的琉璃后花门琉璃花门的形制同其他陵的三座门中的中门,但门垛壁心多了琉璃装饰,图案有黄色花瓶、花朵以及绿色枝叶,周边框以黄色线砖,四脚也以花朵枝叶组成。
琉璃花门的中门花门左右各有一座随墙琉璃照壁,宽2.4米。庑殿式顶,檐下均为琉璃构件。壁身的琉璃图案与花门相同。再下也是由黄色琉璃构件组成的照壁座。
琉璃花门的琉璃影壁这座琉璃后花门,在其他陵是看不到的。
琉璃花门北侧,有三座并列的青白石单孔石桥,原来石栏杆均已毁坏,年修缮时按残留的海石榴头式的望柱装配齐全,所以可以看出新旧分明。
三座石桥桥下的明沟从东侧过来,向西至陵墙西侧。
在桥的两侧明沟边上,砖石缝隙中钻出的奇形怪状的松柏,把下面的条石包裹并把上面的条石翻起,倔强的向蓝天延伸。
桥侧的松柏两进院落之间的神道路面还有保存。中间部分方砖铺砌,两侧横铺城砖。
两进院之间的神道沿着两侧都是庄稼的神道,绕过形似小丘的龙砂,就可以看到第二进院落的三座门。
庆陵的三座门三座门分别坐落在一个台基上,中间门的形制与同第一进院落琉璃后花门一样,门垛带琉璃装饰。两侧门较为朴素,门垛为素红墙。
透过门缝,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院内两柱牌楼门石柱保存完好,柱顶雕蹲龙。
庆陵的石五供石五供均与其他各陵的不相同。其中,石供案的下枋部分极窄,与上枋不相对称。香炉,三足、炉耳、炉口外沿素面无雕饰图案,且有两足残坏。烛台,除下部有类似圭脚图案的雕饰外,通体素面。花瓶缺失一个。
向着第二进院落的西侧走,可以走的陵墙西侧,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又一个和其他陵不同的,排水涵洞。
二进院西侧的排水涵洞洞口对于宝城两侧山间的流水,十三陵的其他陵都是用明沟排水使水流从陵前排出。而庆陵则在第二进院落的明楼前修建了一个“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
庆陵宝城两侧的水流从左右陵墙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楼前约棂星门的位置的地下汇合向前排出,再经过60米的地下涵洞,躲过环抱于前的龙砂后,在龙砂南坡下变成明沟,向西穿过陵园的三座并列石桥,再转向南沿祾恩殿西墙钻过一座单孔石桥后,在无字碑前向东,穿过一座单孔桥向东南延伸至河道。至此,雨水从宝城经过五个大转弯才流出陵园。
从外面看排水涵洞为条石起券砌成,券顶高3米,券洞宽3.5米,据说有人从这里进入涵洞,总长近余米。
在向北沿着陵墙走,就到了陵墙与宝城墙的结合处,宝城保存还算完好,仅有部分墙体有墙砖脱落的。
庆陵的宝城外侧庆陵的不同之处除了前面看到的:别人没有的排水涵洞、朴素的石五供和华丽的琉璃后花门,还有就是据史料记载,由于院落进深浅,方楼前月台的礓礤路不是向前伸,而是左右两侧。
庆陵那华丽的独一无二的琉璃后花门,背后却是看不到的残垣断壁的裬恩殿,是不是好似朱常洛,表面上曾坐拥天下的皇帝,但其悲惨的经历却少有人看到呢!
老常
于北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