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阳光明媚,无风少云,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这样的好天气,到旷野走走,登高远望,一览山川美景。
明永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永陵无字碑。
历史留下的印迹,永陵宫门前城砖铺的路面,有千疮百孔的感觉。
嘉靖七年()皇后陈氏去世之时。当时,世宗命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等人为陈皇后选择陵地。同时,也秘密选好了自己的陵地。骆用卿在嘉靖年间以通晓风水术闻名,他来到天寿山后,外观山形,内察地脉,为世宗选择了橡子岭和十八道岭两处吉壤。随后,世宗就带领群臣和钦天监官员到骆用卿为他选定的两处吉壤察看。看后,觉得十八道岭风水最佳,决定在那里建陵。世宗嫌十八道岭山名不雅,下诏更名为“阳翠岭”。
永陵祾恩殿台基及明楼,今天到了阳翠岭第二个高点处。
沿陵东墙外向后山阳翠岭进发。
嘉靖十五(年)四月二十二申时,修建永陵的工程开始了。世宗皇帝亲自主持了祭告长陵的典仪,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在这一天动工的还有其他七陵的修缮工程、长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护石台等工程。
永陵明楼全部采用砖石结构,没有木料。
宝城墙下排水孔,是免坟头积水而设计的。
马上到陵后了,开始登山。
这里看到的是长陵、(献陵位置低)、庆陵、茂陵的几座名楼排成一列。
远望十三陵水库。在这发现一处登山的近路,还好走。
永陵和门前笔直的神道
现在的永陵神道已作保护,南边入口已设置了铁栏杆,车辆无缘进入。
山脚下的景陵村
长陵、献陵、庆陵、茂陵的四座名楼,依次排列。
景陵村与长陵村,相互拥挤在一起,谁能辨别出来?
长陵是明十三陵之首陵,于永乐七年(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
长陵明楼
长陵大殿--陵恩殿
长陵陵恩门、碑亭、陵门及外墙。
犬牙交错的山石
德陵始建于天启七年(公元年)九月,崇祯元年(公元年)三月玄宫建成,崇祯五年二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时五年。
德陵是朱由校的陵墓
德陵大桥是现在十三陵保存最为完整的大桥。
德陵无字碑_神功圣德碑。
德陵明楼
随着高度不同,所见明陵更清晰。
再到眼前这个山头,看能否见到康陵真面目(因为康陵前面有山)。
这里是个突出的平台,视野非常好。只是无缘见到康陵,那座黑山还是遮挡着。
景陵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孝翼太后(吴贤妃)附葬陵寝,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动用10万余人,在年3月19日完工。
点击一下看原图。这里左能看到东山口,十三陵水库;右能见到老君口,老君堂的山谷,视野开阔。
这张照片可以见到除泰陵、康陵、思陵以外的十座明陵。从东向西依次是:德陵、永陵、景陵、长陵、献陵、庆陵、裕陵、茂陵、定陵、昭陵。
下山
回望阳翠岭
宝城墙外砖垛护墙
红墙城砖垒砌
永陵陵外,外罗城内有许多松树,长陵外有许多柏树,其它各陵不多见。
高大的松树
回到了宫门前。
永陵的宫门保存完好,除长、定陵外,其它陵都是后修缮的,或无陵门。永陵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他继承堂兄皇位,入继大统。15岁登基后,就开始为其父争名,大议礼,最终封朱佑杬为兴献皇帝。嘉靖年间,出了个大贪官严嵩,还有位两袖清风的海瑞,敢告皇帝,名垂千古。
及时雨摄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