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江西有一奇村,凭风水学吃饭延续千年,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0/15

引言

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

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比较落后,古人面对一些不能解释的现象,往往容易将之渲染成有神秘的东西。风水学就是其中一种,古人不论是在生前还是处理身后事,都会多多少少用到一些风水学的知识。接受过科学知识的洗礼的我们知道风水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是一些古人却对此深信不疑。

风水的历史

在古人看来风水,也就是风和水,这两样就是人们在选择地理位置的时候首先会注意到的两样东西,是在上风口还是下风口,是在河流的上游还是下游,所以这一点其实现代的地理也印证了。风水这个概念最早是郭璞提出来的,他有一本著作叫做《葬经》,古代的风水最初就是给人们选择坟墓所用的,然后引申到对于住在等等地方的地理位置的选择,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非常悠久的历史,也被后人不断丰富其学说。

风水这种学说能够流传上千年,主要是由于很多迷信的古人会对风水的好坏有所忌惮,无论是在选住宅的时候还是选墓地的时候,很多古代商人做生意也会非常注重这一点。所以人们需要风水大师的指点迷津。在江西有一个“奇村”,村子里的人都凭风水学吃饭,这个村子竟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曾经村子里还有人为明十三陵择址,可谓是声名远扬。

村子的历史

这个村子的名字叫做三僚村,有人称呼这个村子为“中国风水第一村”,因为村子里会风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隐藏了数不胜数的高人。这个村子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一个风水大师跟这个村子的名字捆绑在了一起。

杨筠松原本是古代朝廷的一个官员,但是因为心系民生,所以早早地离开了官场开始四处游历,并且用他风水术去帮助其他人,因为他的风水术实在是太高明了,所以很多人都想要杨筠松帮助自己看风水。当杨筠松走到了三僚村这个地方的时候,发现此地的风水简直是浑然天成,所以杨筠松带着自己的土地,打算在三僚村定居下来。

村民们对于这位风水大师十分尊敬,而杨筠松也非常感念村民们对于自己的帮助,加之自己的一身本领能传的土地太少了,于是杨筠松开始在这里收徒弟,传授风水知识。因为风水学的知识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村民们都愿意跟着学习,并且通过风水学知识来谋生。

以“风水”为招牌

古时候的三僚村,成长起来了一些的风水大师,整个村子很多人都是很懂风水的,所以久而久之开始有很多人来到这个村子,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风水大师给自己看风水。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廖均卿了。廖均卿是明朝时期的人,当时的皇帝朱棣需要为皇陵选址,最后来到了三僚村,找到了这个叫做廖均卿的人,廖均卿最后为皇帝选中了昌平县黄土山的一块地方,也正是这里,后来一共安葬了明朝的13位皇帝,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明十三陵。除了廖均卿外,还有很多的风水大师都有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往往为达官贵人办事,还有在皇帝跟前有很高地位的人数不胜数。

三僚村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把风水学文化变成了三僚村的特色文化,这里的村民们几乎每一个都很懂风水学的知识,每一个人拉出来都是非常厉害的风水大师。在年11月的时候,这里还被赠予了一块石碑,上面就写着“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足以可见三僚村的地位之高了。

随着风水第一村的名头逐渐打响,这里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有很多人来到这里旅游,顺便寻找村里的大师们。在这里还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每个相关从业者要将自己给别人看风水挣来的钱继续回归到村子的建设发展中,这是一个有利于村子可持续的规定,只有这样这个村子才能继续延续下去。

结语

风水学知识没有科学依据,但是三僚村的村民们能够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搞好旅游业来达到致富的目的,也是非常值得钦佩和学习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