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那么长,故事当干粮;小哥奉旨讲故事,感谢破费几分钟!
01
每当春来,人们便不由得想起海子那首经典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出生在春天,25岁时卧轨离世也在春天。他原名查海生,年3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小海生4岁时,便能熟背毛主席语录,因此在当地被誉为“少年天才”。15岁那年,查海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年夏天,年仅19岁的查海生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少年天才”查海生不仅一跃跳出“农门”,端上了国家饭碗,而且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了首都高校,这和他15岁时考上北大一样,同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海子,这个当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生虽然像流星一样短暂,却引起了无数次轰动,包括他的爱情。
02
“海子”是查海生大三时开始诗歌创作用的笔名。他的诗歌以纯净的意象、奇特的想象、深厚的意蕴,被同学们争相传抄。海子一时声名鹊起,与诗人骆一禾、西川并称为“北大三剑客”。
读书、教书、写诗,初为人师的海子,每天陶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教哲学的查老师,热爱诗歌的海子,习惯在课堂最后几分钟咏叹吟哦,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诗歌之美。
有一次,海子问学生:你们最喜爱哪位诗人的作品?话音刚落,一个叫波婉的女生应声而起,说她最喜欢海子老师的作品。这位与海子年龄相仿的文学女青年,当众就背诵了海子的诗作《东方山脉》:
“把我的岩石和汉子的三角肌/一同描在族徽上吧/把我的松涛连成火把吧/把我的诗篇/在哭泣后反抗的夜里/传往远方吧……”
03
那是一个诗歌可以打动少女情怀的年代。来自内蒙古的波婉正值情窦初开之时,海子老师的每一行诗,都像丘比特的神箭,穿透了她的心窝。那时,波婉每天最快乐的时光,便是听海子讲课。课堂上,她总是用火辣的目光凝视着海子;课后,又以请教诗歌的名义,走进了海子的业余时光。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感情丰富的诗人海子,经过了短暂的矛盾犹豫,便愉快地接受了波婉的满怀深情。
一个才华横溢年轻有为,一个温婉美丽柔情似水,这是多好的一对有情人啊!在大学的操场步道,两人十指相扣,边走边聊雪莱、普希金、叶赛宁;在军都山的林荫草地,他们耳髮厮磨,畅谈人生理想展望美好未来;北海公园的车船亭榭,留下了他们的欢快身影;十三陵的古老建筑,记录了他们的山盟海誓。
美好的青春,热烈的爱情,也不过就是如此了。
04
红袖添香伴读书,佳人捧砚润诗心。畅游在爱河里的海子,诗兴勃发,创作激情倍增。那段时间,他写下了长诗《河流》《传说》,以及后来选入大学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的《亚洲铜》等佳作。在《写给脖子上的菩萨》《打钟》等诗篇里,海子动情地写道:
“呼吸,呼吸/我们是装满热气的/两只小瓶/被菩萨放在一起……”“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一枝火焰里/皇帝在恋爱……”
诗歌和波婉,同是海子心中的女神。海子自封“诗歌皇帝”,视波婉为“诗歌皇后”。他们甚至在一起多次讨论“诗歌太子”该取什么名字。
05
海子的“诗歌皇后”波婉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家庭条件十分优越。在她与海子相恋近两年后,波婉试探着向母亲禀报自己的恋情。父母在了解海子的身世后,极力表示反对。在上世纪80年代,“出身论”的思想,在人们心里仍然根深蒂固。农村出身的海子,尽管当了大学教师,但在波婉父母看来,他头上仍然戴着“乡巴佬”的帽子,自然不能成为他们理想的乘龙快婿。
波婉的父母一面勒令女儿紧急“刹车”,一面积极与当地名门望族联姻。在女儿一意孤行迷途难返之际,他们竟想到了“行政干预”的手段,亲自赶赴京城,找到海子的领导,状告海子不守师德。
棒打鸳鸯的三步曲,招招见血,步步封喉。
迫于各方压力,波婉屈服了,海子也萌生退意。年深秋的北京,一场秋雨一场寒。海子和波婉的爱情,像寒枝上的黄叶,几经风吹雨打,最终零落成泥。
06
海子在年11月18日的日记里写道:
“我一直就预感到今天是一个很大的难关。一生中最艰难、最凶险的关头。我差一点被毁了。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尤其是前一个星期)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
失恋带给海子的痛苦,外人很难感同身受。在伤感失落里挣扎了一段时间后,海子试图追求别的女子,用一段新的爱情来为自己疗伤。可是,情路坎坷仿佛命定一般,海子从情感的雨林,竟一步一步陷入了人生的沼泽。
年3月25日上午,诗人海子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名句名篇,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学院路校址出发,一路往北,来到了山海关。没有人知道,他是不是想由此转道去往波婉所在的内蒙古。
第二天下午5时许,海子沿着铁道朝龙家营方向缓缓行走,将一个时代和世俗生活远远甩在身后。没有人知道他要干什么,直到一列火车轰鸣着开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