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文化最早的时候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这是祖先对于大自然的崇拜,认为人是从大自然的母体中孕育而生,那么人死亡也将回归于大自然的母体当中去。墓葬文化也就由此产生,并且不断的发展完善。到了封建社会,墓室的设计还有陪葬品就丰富了很多,皇帝的寝陵更是和生前一样的奢华。而对于历史真实性最好的验证和研究,就是发掘古墓。
在战争时期,秩序混乱,很多皇帝的陵墓都被盗墓贼盗抢过,甚至有军阀也敢公然的盗墓。所以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国家就开展了很多保护性的古墓发掘,一方面是保护,一方面就是研究,但是就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国家忽然就下令禁止挖掘一切帝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和郭沫若有很大关系。
明定陵是明代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其中还葬着两位皇后,是十三陵里面比较大的一个陵墓了。毕竟这个陵墓是在朱翊钧22岁的时候就开始修建了,而他也不过是10岁继位,做了10年皇帝就开始修建陵墓想身后事了。
在修建期间,皇帝还多次亲自去现场勘查,可见是真的把这件事情当心头事了,不过怎么看都太早了。就这样的修建了有6年之久终于竣工,当时花费算起来就是明代小两年的税收了,里面的宝贝也肯定不少。
如果在技术成熟且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发掘这座古墓,肯定能获取不少的历史信息,只可惜当时六七十年代,社会还不太稳定,而且发掘技术也很落后,郭沫若提出了挖掘明定陵的想法,想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明代历史时,有些人是坚决反对的,只不过碍于郭沫若的社会地位,还是打开了明定陵。
不过让人心痛的是,因为技术的不完善,还有人们的无保护意识,明定陵里面众多的文物宝物出土立马就发生了氧化,瞬间碎成了粉末。丝织品被长期堆放在仓库被碳化,完全没有办法修复。
考古学家对于皇帝还有皇后的头盖骨进行了修补和研究,但是很快就被后来的破四旧等运动几乎毁于一旦,皇帝还有两位皇后的尸体也被一把火毁之,这可以说是中国考古界的重大事故和重大损失。
好在是,明定陵被打开之后,国家相关部门很快的就意识到,现在的技术,还有大环境根本不适合开挖所有的帝陵,国家文物局局长立马上书国务院,总理听到了这件事情果断的批准了局长“保护性停止发掘”的申请。并且还下令,以后禁止再开挖古代帝王陵墓。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事情的呢?
备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