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长了翅膀,不代表天生就会飞翔;
孩童长了嘴巴,不代表天生就会讲话;
人有了工作,不代表就会基业长青。
如果说这个时代需要标配,那便是持续的学习力和内驱力。
在如今社会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时时被各种知识包围,如何从中汲取营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一门至关重要的学问。这也许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好好理顺,但其中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掌握学习力。你是不是跟我一样,想弄明白学习力的来龙去脉?
最近我读过《文状元》一书,颇有收获,就有了这篇小文,拿来与诸君探讨一下这个主题。本文全文约字,阅读约需8分钟。
中国画报出版社《文状元》《武状元》01.前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不断从书本里、从实践中学习。
时代风云变幻的今天,这句话显得尤其宝贵,它成为许多人终身修行的目标,如一杆大旗般屹立不倒。
是有什么神秘的力量支撑着这旗帜?又为什么不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想答案应该在王阳明先生的话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认知代表思维,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思维决定前行的方向,行动是对知识的实践。
那么,怎样获取学习力?我想从拥有学习力的人身上,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想一下,谁是最有学习力的人?状元肯定算得上是拥有学习力的人。
02.“状元文化”历久弥新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长河里,各种文明碰撞,激发出无数思想的火花,其中最璀璨的一簇火花当属“状元文化”,因为它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骨血里,尽管时空变化,物转星移,强大的文化基因始终流转着传递,即便科举制度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状元的痴迷依然不改。
至今,在教育界,考试状元,仍旧以超强的魅力被人们追捧和膜拜。
为什么状元文化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在古代,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意味着有了“铁饭碗”,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于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成为那个年代学子的终极梦想。
如今考试状元的含义不同于古代,人们依然着迷于它,在于“状元”是一个极高级别的荣耀称号,考试第一名是对学子辛苦学习的最大奖赏,证明他/她取得了学习阶段性的极大胜利。
有追求的人生才是完美的,“状元”是人们心中的灯塔,照亮学子苦读的路,给人生带来希望,“状元文化”的存在便理所当然。
03.古状元奋斗之路
中国科举制度近年,它创造了一种政治制度文明,是中国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
国家制定制度,到随后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逐步实现合理化。人是时代中的人,是国家机器之下的个人,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从隋到清,各个时期的学子们,便以国家前途为己任,也为家庭、个人而奋斗。所以,那个时期的人们,喊出的口号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口号?因为倘若学子不埋头于书本,便无法获取足够的知识,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他们“等天子堂”的梦想。
科举考试考的是各种综合知识,拥有全科能力才能高中各级名头。无论参加哪一种级别的考试,学子们都要考到国家施政方针,都需要熟练掌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知识。
各级考试的佼佼者们中得名头后,又必须马上上岗,去处理相应的管理事务,这就要求他们具有熟练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一个小小的地方官都要处理诉讼、税务、农业、水利、等政务,更不用说高级官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了。
那些高中状元的巅峰人才,必须在参加考试之前,精通四书五经,这些人还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才能在考场上引经据典,给出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答案,当然,也必须符合一些“八股文”之类的答题要求。以上这些所有的要求,无不是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巨大挑战。埋头于书本苦读便成为他们的制胜法宝。
明朝连中三元的状元商辂,考试战果赫赫。他当年的殿试考题是:我祖上成就辉煌,我如何光前裕后?
商辂的回答总结历史,联系当时,展望未来,洋洋洒洒下笔多字。他的回答绝非空洞的歌功颂德,而是处处言之有物、落于实处,他的见解独到,提出可行的施政方针,步步推导过程有理有据,撕开揉碎了的解析逻辑清晰,深受皇帝赞赏。
那这样的答题能力是天生的吗?还是碰对了运气?或者纯粹仰仗钻到书里去的书呆子精神?绝对不是。
商辂的成功,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奋斗,也离不开他的原始家庭,离不开适合的机遇。
商辂长了一颗聪明的大脑,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据说,他13岁时,有次上街,看了几眼贴在墙上的万字公文,回去竟然能一字不差得背出来。这确实是一棵优质的读书好苗苗。他还勤奋、有坚持的品质和很好的逆商。他21岁便获得乡试第一,到31岁才得会试第一、殿试第一。
商辂的家庭为他日后成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他出身高贵,先祖商瑗享受世禄,祖父商尚文化修养极高,父亲虽只任小官,却终身学习上进。更可贵的是,他的母亲能识文断字,是他的启蒙老师。《文状元》一书的作者,盛赞商辂之母,认为商辂母亲的修为之高,甚至可以超过了史上有名的三大贤母:三迁的孟母,不惜自绝人世来教育儿子的徐庶之母,以及激励儿子为国尽忠的岳母。
商辂走上辉煌前也曾经历坎坷,他经历了两次会试失败,失败一度让他灰心到怀疑人生。幸运的是,他遇到赏识他的老师,周叙和李世勉。在周叙的帮助下,他去了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进修。在国子监里,李世勉悉心教导过他。复读了十年的商辂才终于顺利通关,分别获取会试、殿试的头名。
高中状元后,商辂的“黄金屋”、“颜如玉”实现了吗?
他先后出任修撰、讲书官,后官至内阁首辅。从一个负责修国史的官,到皇帝的讲书官,再到皇帝之下,其他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商辂的官途也并非一路平顺。
在他任期内,明朝发生了几个重大危机事件。
先是明英宗被俘虏事件,北方游牧民族试图挟天子勒索大明。在国家危机面前,商辂提出更换皇帝的解决方案,并妥善实施该方案。这成功避免了国家分裂,挽救了大明江山。
明代宗当政时期,商辂机智化解了皇室内部的皇储矛盾,却得罪了当时的明太皇明英宗。当明英宗重回皇位后,相应地,商辂很快被赶回老家而闲居十年。直到明宪宗即位,商辂才重新被启用。
在明宪宗年间,商辂组织多名官员文华门哭谏,解决了“十三陵斗争”的棘手问题。
可以看出,商辂多次力挽狂澜,解决明皇族内部的危机。然而,他的官场命运,也始终取决于他的直接领导——皇帝。他的职位已经高到天花板,却也是在皇帝之下,他不是皇朝制度的制定者,始终无法改变制度缺陷。
明朝皇帝为了实现专政,废除了宰相制度,建立了只效忠皇帝的特务机关西厂和东厂。这两个特务机关,由宦官和锦衣卫当权,监控臣民言行,经常制造出冤假错案而激起民愤。
商辂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却无处发力,只能妥协,辞职,一走了之。可叹一位居功至伟的治国之才,落此下场。
04小结
科举制历经一千多年,从无到有,再到消失,创造了一种制度文明。它大为国家管理,小为个人成才。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值得我们去认识和发现其中蕴含的一些深意。
状元商辂的个人求学是成功的,他之后的职场之路,也展现了巨大的能力。他一路走来的成就,靠的是硬实力。
一个孩童,长到少年、青年,再到成年,都需要实力,顺也好,逆也罢,这种持续向上的能量支撑他走下去,学习力是一个人成才的最核心力量,有了学习力便有了强大的内驱力。
孩子品的勤奋、坚持、抗挫力等品质,是学习力的表现,也是学习力的结果。
鸟儿长了翅膀,不代表天生就会飞翔;
孩童长了嘴巴,不代表天生就会讲话;
人有了工作,不代表基业长青。
学习力,需要家庭的呵护和滋养,飞翔的能力、人说话的能力,都是靠后天练习获得。再好的天赋,没有后天的反复练习,也是白瞎,会被埋没。父母的层级是孩子的基础,要求孩子时,先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
《文状元》一书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学古论今,古为今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用,学习为今后的实践做好准备,而实践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更新知识和技能,需要持续学习的能力。
把学习力作为人生的标配,知行合一,从知开始,从行做起。
今天书本里的“行走”,就到这里,祝愉快!
附录参考资料:
1.章宪法,《文状元》:中国画报出版社.5第1版。
2.张全海:《武状元》:中国画报出版社.5第1版。
花一朵,共芬芳,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