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拭去尘烟,在十三陵寻大明真容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1/17
口碑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北京市昌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什么是明文化?定义有很多,文学艺术的、社会生活的、图书词典的、百度百科的……中国明史学会名誉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觉得,要定义明文化,首先要定义文化,他归纳成“文化是人类活动特质的系统性表现”。所以,明文化就是明朝特质的系统性表现。

以“焕新明文化,赋能十三陵”为主题的明文化论坛,近日在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举办。在主论坛上,毛佩琦说:“只有我们把整个明文化纳入明朝历史的大框架下,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到明文化的本质。而明朝历史的基本框架,是传统社会的巅峰、走向近代的转型,以及与世界的同步发展。”

明文化研究要立足整个明朝历史

在本次论坛上,明文化专家智库、全球明文化社团联盟成立。毛佩琦发现,近几年,“明史有一点小小的热”,很多地方相继成立明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一些相关研究会,比如有关王阳明、戚继光、刘伯温等的研究会。“在明十三陵,或者说昌平,成立一个明文化中心,实际上是明文化研究机构的一个崛起,因为明文化在十三陵体现得更为集中、典型。”

毛佩琦认为,我们在理解、发掘明文化的时候,应该把单个的文物、遗址,放在广阔历史的维度中,“明文化研究一定是立足于整个明朝历史的研究,明文化的遗址和文物保护,也一定是立足于学术研究之上”。

在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看来,要从世界史的视野来审视明代的历史地位。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与明朝航海势力在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相遇,使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再也不能孤立于世界历史发展之外,造就了明代独有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多变的时代文化风貌。

陈支平说,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明代后期比明代前期应该是更为开放,中国人私人出海贸易,外国人私人来华贸易,在明代前期都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后期已成了气候,屡禁不止。直到明代灭亡,郑成功的海上势力仍然执中国、日本、东南亚之间海洋贸易的牛耳,并收复台湾,顶住了荷兰等西方殖民者的东进,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把海洋贸易作为西方兴起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把资本主义文化概括为海洋文化,即使在今天的西方学者看来,也属偏颇之论,那种把中国传统文化说成是农业文化,不论其多元化,都是错误的。”陈支平说,“明代历史既透露了中国历史前进的生机,又给后人留下了扼腕叹息的遗憾。重温和借鉴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除了长城、十三陵,还有白浮泉、巩华城

昌平历史文化厚重,是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三条文化带的汇聚之地。年,明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除了居庸关长城、明十三陵等家喻户晓的文化遗存,昌平还有更多历史的记忆。

比如,白浮泉。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介绍,历史上白浮泉不仅是大运河的水源地,还是北京的水源头。元代定都北京,郭守敬整理北京水系,都离不开白浮泉。再比如,巩华城。明代强调天子守国门,竣工于明嘉靖十九年()的巩华城在当时是一个重要军事基地。而永安城的轮廓和街巷格局,如今依然清晰、完整地保存在昌平的现代城市中。

“明文化的发展和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对整个人类文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吕舟说。正在申遗进程中的北京中轴线,就是明代在元代基础上重新调整布局后的结果;明代嘉靖年间加筑北京外城的城墙,形成凸字形格局,为今天的城市布局留下了基地;北京重要的坛庙建筑也是在明代开始形成,虽然清代有一些重建调整,但整体格局在明代确立……

毛佩琦观察到近来有关明朝的文艺作品热,包括书籍和影视作品,一类是按照史书记载,力图复原明代历史的真实面貌。曾有人问毛佩琦,为什么给《明朝那些事儿》作序,他回答:“我只是本着一个原则,作者并非有意来歪曲和曲解明朝历史,书中有错误或者不足,可能是他书没读够,但他的出发点是想用通俗的方式解读明朝历史。”

另一类则带有戏说性。“虽然满足了观赏的欲望,但这类作品往往背离历史,很多时候会产生误导,这是我们学历史的人不提倡的。”毛佩琦说。比如,有的作品描绘锦衣卫无恶不作,但锦衣卫究竟是什么面貌呢,大家不妨去看看一位青年学者张金奎所著的《明代锦衣卫制度研究》,洗去加在锦衣卫身上那些背离历史的色彩。

“我提倡学者进入大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