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博物馆之城之五首都博物馆里可能被遗漏的8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3/13

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延线的复兴门外大街16号。它的历史其实并不长,是在年开始筹备,当时馆址设在了北京的孔庙内。一直到年10月,首都博物馆才正式对外开放。

年5月18日,首都博物馆迁到了位于现在的位置,并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面积6.4万平米,历经5年的建设,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首博收藏5千多件藏品,其中以北京地区的藏品为主,由于北京有多年的建城和多年的建都的历史,所以首博里的馆藏件件都是珍品。有很多国宝级的文物,但有几件你以后可能在参观时遗漏的:

1、乾隆御制碑

在博物馆大门外的广场东侧的竹林前,一个以青铜为框架的大玻璃罩里面有个巨大的石碑。这块石碑叫“乾隆御制碑”。

石碑总高6.7米,重40多吨,汉白玉石材,分为碑身、碑盖和碑座三个部分,一共五件,保存相对完好。

顶部为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下有石雕一块。

碑身上是清乾隆皇帝弘历的正楷手书的《皇都篇》和《帝都篇》,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由于这两篇诗篇是研究和展示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文献,所以使得这块石碑成为了国宝。

碑座为束腰须弥座,刻有卷草花纹。

此碑原立于北京南城天桥十字路口西北方的斗母宫内,年被移至先农坛。后被埋到地下,直至年才被重新发现,并经过专家的精心修复,最终在首博开馆之际被安放在此。

这块石碑在北京还有一块孪生哥哥。就在距离斗母宫不远的永定门外的燕墩上,也同样矗立着一块刻着《帝都篇》和《皇都篇》的巨大方形清代石碑。这两块碑无论从内容、形制上都极为接近,只是首博的石碑略微小了一些。至于这个“十全老人”为什么要拷贝一个相同的石碑放在相近的地方就不得而知了。

2、首都博物馆新馆

首都博物馆整个场馆设计极具欣赏价值,可以外面广场上先驻足欣赏一下首都博物馆建筑本身。

博物馆顶部有巨大的屋顶探出外墙,仿佛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石质的外墙从头到尾,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墙;采用青铜材料并饰以青铜器纹路的椭圆形青铜展馆,斜着插出墙外,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首都博物馆”的5个金字石匾立在博物馆前的广场中。

博物馆的外形设计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

3、丹陛石

博物馆正门外的地面上,镶嵌着一块特殊的石头-丹陛石。

丹陛石,尤其是雕有龙的图案,只能在皇家的建筑,尤其是皇宫和皇陵中才有的是。这块丹陛石长4.77米,宽1.77米,重达7吨多,采用高浮雕雕刻有五条龙,其中上、下各有二龙戏珠的图案,中间是一条坐龙。从纹路和雕刻的手法看应该是清代的。据说是在复建永定门城楼时,在永定门城楼南侧挖污水管线时,在2米深的地下发现了这块丹陛石。

一块原本属于皇家建筑的丹陛石,怎么就莫名其妙的被深埋在了城外,至今都还是个迷。

4、“景德街”牌楼

进入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中庭的一座四柱三间七楼绿琉璃瓦的牌楼,它高9.74米、宽21.86米。四根红色的大柱立在汉白玉柱石之上,门额正面上画有金龙和玺陛的彩画,顶部覆盖着绿色琉璃瓦。牌楼正中上方的蓝色匾额上书“景德街”三个金色大字。

这座牌楼就是曾经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为北京的古牌楼中构造形式最好的、雕作最为精美的景德街牌楼。

年(明嘉靖十年),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侧的历代帝王庙建成,作为皇家坛庙的配套建筑,在庙门口的道路东西两侧各设有一座建制一样的牌楼。历代帝王庙的庙门称作景德门,牌楼的匾额上书有“景德街”三字,故被称作“景德街”牌楼。

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历朝历代帝王的享庙,其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是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之一。所以从建成至清末的年间,整体一直保持的较为完好。

年,由于妨碍交通,这两座有逾四百年历史的景德街牌楼被拆除了。不过庆幸的是,当时在梁思成先生多次请求下,牌楼在拆除过程中受到了特别的关照:构件榫卯不得用大锯锯断,要小心拆卸以保持构件及榫卯的完整性。并对牌楼进行了多角度的拍摄、测量构件、绘制图样、详细登记等。之后被放在库房里封存起来了。

年,在首博建馆工程进行的同时,景德街牌楼作为第一件进入博物馆的文物和展品,开始了它的涅槃重生。

作为保留那段特殊历史的记忆,牌楼的正面是按照牌楼原有的修饰风格绘制了彩画,而背后则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未加任何修饰,保留了古朴的原貌。

5、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刻

二层的古代北京的展厅里,有一组石刻立在通道中间,这个就是年(东汉元兴元年)的“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刻”。

石刻是年在北京西郊老山出土的。包括神道双柱、雕螭双础、阙顶、柱形构件等共17件。

现在首博展出的是其中的3件。其中神道柱高2米,柱额隶书“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额下两侧各圆雕一螭虎,前肢攀附额石,回首下望,螭虎尾部绕于柱后相交。柱身通体雕瓜棱纹。

石柱础石外部为四方形,内有一圆孔。孔四周雕有2只螭虎。

阙顶内檐菱形莲瓣藻井,这在汉代石刻中较为罕见。

书佐在古代是个不起眼的文书小官,石刻的造价远远超过了他的俸禄。筑神道,立石柱也僭越了汉代的制度。所以从这点反映了秦君肯定是出身贵族。另外也反映了东汉时期人们的厚葬风俗。

秦君神道石刻距今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出土最早的有纪年铭文的石刻,也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神道柱。

6、龙纹椁、凤纹椁

在首博2层的金代展区,有个小黑屋,里面的玻璃隔断后面有2个大石椁。这些就是年在北京房山九龙山的金陵出土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及其皇后的棺椁。

金代皇陵始建于年,比明十三陵要早200多年,是北京地区第一座皇陵。经过金代的海陵王、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五世60年的营造,共有17座皇陵,陵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根据史书及有关文献记载,金陵主陵区内应埋葬五代帝王,即太祖、太宗、德宗、睿宗、世宗。而这座陵墓墓坑位于整个金陵遗址中轴线上,所以专家判定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

明末天启年间,明朝皇帝为断后金的气脉,下令拆毁了金陵的地上建筑。清初虽然对有的陵墓进行了修复,但后来还是遭到严重损坏,目前金陵的地上部分几乎无迹,只剩下废墟一片。

当时从墓中一共出土4具石椁,其中这两具雕龙纹、凤纹的汉白玉石椁为国内首次发现。此次发现对于研究金代帝王陵寝制度,女真族政治、经济、文化和中国历史都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7、北魏太和造像

四层的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厅内靠墙有一尊2米多高的石佛,这尊就是北魏太和造像。

太和造像雕刻于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是北京地区保存最完整、年代最古老的一尊石佛像。

佛像为释迦牟尼立像,由一块椭圆形云岗石镌刻而成,全高2.2米、宽1.16米。佛像依稀可以看到彩绘的痕迹,只是历经千年已经脱落了。

佛像高1.65米,佛像头部为螺形发髻,两耳垂肩,上身内穿僧祗支,斜披袈裟,长袖拂地,下穿菊花图案丝裤,袒胸赤足。左手合拢并臂微弯下垂做“与愿印”,右手曲肱胸前做“施无畏印”。

佛像身边有浮雕像2尊,应为释迦的弟子阿难和迦叶。前身两旁及头部光环中雕有击鼓吹箫的伎乐天人31尊。石佛背光后自上而下横排的小佛像12排,每排数量不等,大小各异,小佛一般高0.12米,最小的一个高0.04米,共有尊。

佛像在年与故宫、颐和园等三十六处文物古迹一起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佛像原本是安放在位于海淀区聂各庄乡车耳营村北一个石砌的方亭中,站立在一块1米多高的石雕莲花须弥座上。但就在佛像建成年之际遭受了一次劫难。年3月被盗。经过公安机关半年的努力,9月29日,在盗窃过程中被摔成5块的佛像送回了北京,北京市文物局决定把北佛像收藏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也就是五塔寺内,由该馆组织专家修复。

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修复的北魏太和造像被陈列在该馆五层的佛造像艺术展厅中最显要的位置。

站在石佛跟前,看着这已经多年的佛像,总是觉得佛像怪怪的,低头看地,头大脚小,身体前倾。但当你蹲下身子向上看佛像,就会发现佛像的庄严。因为佛像都是让人仰视的,他的各个部位的尺寸也都是按照仰视的角度设计和雕刻的,所以,有时候看待一个事物,可能当你换个角度再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8、“永定门”石匾

在首博地下一层的“探秘北京中轴线”的展厅里,有许多关于北京中轴路上各个建筑的介绍,尤其是入口处的一块石匾非常醒目。石匾上楷书“永定门”。

北京城城门的石匾大致分三代:第一代为明朝修建北京城时用汉字雕刻的匾额;第二代为清朝入关满清建都北京之后,将北京各城门上用汉文题写的明代匾额撤下,改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的匾额;第三代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把北京各城门匾额重新题写了汉文名称,并制成石匾镶嵌。

随着北京城门的陆续拆除,第三代匾额大多失落无存,只有正阳门箭楼的门洞上方仍嵌有一块。而前两代的匾额原件更是难得一见。

神奇的是年,在复建永定门城楼开始之前,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一块刻有楷书“永定门”的石匾。这块石匾,长2米,高0.78米,厚0.28米,经鉴定为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始建永定门时的原件。当然这个将近年的石匾,如今已经成为了文物,无法让他重新上岗再就业,悬挂到永定门城楼上了,所以只能存入了首都博物馆。

目前永定门城楼门洞上方所嵌“永定门”石匾,就是按照这块第一代的明朝石匾仿制雕刻的,算起来应该是第四代北京城门石匾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