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国宝》作者:马未都
原标题:明·金册金镶宝石带金锭
故事要从年春节讲起。
除夕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放爆竹,尤其在农村。爆竹有多年的历史了,入画入诗,最有名的一句就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村民们正准备过年,远近都是爆竹声。突然从村后的小山上传来一声闷响,“轰”的一声,村民们一听这就不是爆竹声了。他们心里就开始打鼓,因为前些日子,离小山不远的一处“娘娘坟”被盗了,难道小山上又出了盗贼不成?所以村里的人就招呼着跑了出来,山上的人一看,马上就作鸟兽散了。村民跑到现场一看,不得了了,这窟窿炸得破烂不堪。然后村民就连夜层层上报,最后报到了国家文物局。过了春节,国家文物局决定,进行抢救性挖掘(图1)!
什么叫抢救性挖掘呢?我们国家对墓葬一般不进行主动性挖掘,都是抢救性挖掘,被动地挖掘。主动性的挖掘只有有数的几次,最重要的一次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十三陵中的定陵。今天大家到北京旅游,定陵算是一站,万历皇帝的墓,是20世纪50年代经国务院批准主动开挖的。剩下的差不多都是抢救性挖掘。
抢救性挖掘也有两种:一种是偶然发现,比如河北满城汉墓,是解放军修工事,一炮给崩出来的。再比如,广州的南越王墓,是那个单位要盖宿舍,一挖地基给挖出来的。所以这种抢救性挖掘是非常偶然的。另外一种就跟盗墓有关,有的是彻底盗完、盗空的,有的是刚盗一半的。比如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曹操墓,就被多次盗掘过。抢救性挖掘就是这么回事。
这个墓被正式挖掘以后,很快就被打开了(图2)。墓葬的规律大约是这样:年代越近,埋得越浅,越好挖。这座墓葬里头的水特别多,当时水深就有1米5,根据留下的痕迹判断,最高的时候水深大概得有3米。而且这水都是浑汤子,什么都看不见,于是就调来了抽水机往外抽水,足足抽了12天,你想想这里得有多少水呀!
抽水时水哗哗地从墓里往墓外流,专业人员全都盯着。终于,一块丝织物顺水漂了出来,所有人都特别兴奋,赶紧说:拿托盘来!托着这东西。因为这东西从泥水里捞出来的时候,全是黄汤子,托在托盘上湿湿答答的一大块。有人就说:“赶紧找清水!找清水!冲一下。”当时还真没有清水,只好拿矿泉水直接倒在上面。然后人们就发现这丝织物全是一点儿一点儿的小圆圈。有人就说:“这不得了,可能得有重大文物发现!”结果冲着冲着,就发现这东西越来越像咱们用的毛巾。终于,底下露出了一行字:某某毛巾厂。这下大家心里都凉了。
凉的不是这毛巾,因为毛巾不是文物嘛,凉的是这墓里有毛巾。按正常判断,那里面肯定进去过人呐,这个墓葬一定是被盗过的。有人分析这毛巾一定是盗墓贼拿去擦汗的,擦完汗,顺手一扔。可它凭什么先漂出来呢?
等这水都抽干了以后,人们发现这墓葬里的文物并没有动。金盆、金壶、金盏、金腰带、金首饰,什么都有。这时候大家就奇怪了,说这毛巾怎么进去的啊?闹鬼了吧?后来有专家分析说,这毛巾一定是当时盗墓贼用它来堵炮眼儿来着,在爆炸的一瞬间,高压把这毛巾从砖缝儿里直接给挤进去了。要不然怎么解释?
这水一抽干净,国宝就全出来了。
你猜猜,这里有多少文物呢?足足五千件!这么多宝物都是明代梁庄王墓的随葬品。为什么定名梁庄王墓呢?因为它里头有墓志啊(图3)!一个明代的亲王就有这么巨量的珍贵文物,一件都没有被盗,完好无损地保存到现在,太难得了。
这里重要的文物有什么呢?有各式各样的金器,包括花簪(图4)、手镯(图5)、带板、帽顶(图6)。金器在历朝历代都是有钱人的标配,出现在梁庄王墓中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是梁庄王墓的这批东西,除了用纯金打造外,还都镶有大量宝石,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绿松石、绿柱石、东陵石,等等。比如,墓里出土的金镶宝石的累丝带板(图7),出土时虽然宝石掉了很多颗,但上面还保留着84颗,哪颗宝石都价值连城。
那么这些宝石是打哪儿来的呢?过去墓葬里怎么没有呢?这显然跟郑和下西洋有关。这些宝石都是他们从东南亚、南亚,主要是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国家带回来的。这在明代以前是没有的事儿。明代中叶以后,这些宝石急剧减少,而且质量下降,这类文物只在明代早期昙花一现。
我们看看永乐、宣德皇帝的画像,可以看到这两位皇帝腰间佩戴着的,就是这类镶嵌宝石的腰带。这类带板在当时很有可能是皇帝赐予亲王的礼物,这也和梁庄王的身份相符了。
梁庄王是谁呢?这人有点儿意思。他爷爷是皇上,是永乐皇帝;他爸也是皇上,是洪熙皇帝。洪熙皇帝大家可能不熟,在位不到一年。他一共生了十个儿子,梁庄王是他第九个儿子。洪熙把他的皇位传给了他的长子,就是宣德皇帝,也就是梁庄王的大哥。所以你看梁庄王,人家的爷爷、爸爸、大哥都是皇帝,所以他的墓葬里出土这么多宝石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古代的宝石和今天的宝石完全是两个概念。今天的宝石一般情况下都要求有一种切割技术,比如我们看到的钻石、红蓝宝石、祖母绿,都是切割的。可当时呢,都是随形的,磨光即可。所以你如果去湖北省博物馆看这批宝物,参观的时候千万别说:“哟!这东西怎么不圆呐?”一说就土了。即便这么想也不能这么讲,人家讲究的就是随形,没有一个是圆的。
那你又要问了:你怎么知道这事儿跟郑和下西洋有关呢?这还真不是我猜的,墓葬里有物为证。
梁庄王墓出土了一件国宝,是一枚金锭(图8)。这金锭不得了,上面有铭文,刻着“永乐十七年四月”,下面空了一个字,谁也看不清楚,后面继续有字:“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这“永乐十七年四月”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时候,这就证明了这些东西都是从西洋购进的。金锭、银锭在古代多了去了,文物留下的也不少,有字的也多,但这么清晰地说从西洋采购来的,只此一锭。
再来说梁庄王,14岁就被册封为梁王,我们现在说的“庄”,是他死后的谥号。14岁,大概相当于今天快上高中的年龄。他19岁,也就是刚上大学那会儿的年龄,便就藩湖广安陆州,安陆州就是今天的钟祥市,就是被正式派到他的封地去了。到了正统六年,正月没过,梁庄王就得病死了。有福没命享,他只活了30岁,然后就葬在了我们今天讲的梁庄王墓地。
这座墓实际上是梁庄王和第二任王妃的合葬墓。前面还有一任王妃,先他死了。说到这儿,我们就必须说说梁庄王和他第二任王妃的爱情故事。他们俩的结合还是宣德皇帝,也就是他大哥给做的主。墓葬里有一个银鎏金的封册(图9),这封册就是皇帝册封的凭证,有点像一本书,是金属的,就两页,上面有文字。这文字念起来不大好懂,意思就是说,宣德皇帝跟他这个弟弟关系好,给弟弟封了一块地,然后替他选了一个贤女做妃。这里记载的贤女就是梁庄王的第二任王妃魏氏了。你看,这封册就相当于皇帝颁发给梁庄王夫妇的结婚证。
梁庄王去世后,这第二任王妃悲痛欲绝,想为他殉情。你想,她有这么多财产,还想殉情呢,可见人家是真爱情。后来之所以没有殉情,是因为皇上好言相劝,皇上说你还有俩女儿呢,你得把她们养大成人啊!梁庄王妃就答应了。十年以后,梁庄王妃也因病去世,她活的年头也不算长,只有38岁。你可能要问,这事儿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呢?因为墓里有墓志(图10),记录了这一段,叫“欲随王逝”。
本来梁庄王妃去世的时候,梁庄王已经下葬十年了,她已经没有资格跟梁庄王合葬了。但由于他们有这么深的情感,便破例打开了梁庄王墓。可梁庄王墓原本是个单葬墓,就是为他自己下葬设计的。在梁庄王的墓志里,只字未提合葬一事,也印证了这一点。再加上当时的墓室有反盗墓机关,叫“自来石”,就是你关上墓门的时候,这块石头会自动地死死顶住它,在外面很难打开。所以,当葬梁庄王妃的时候,只好从外面撞破西扇石门而入,事后又补上了一扇木门,十分不相配。梁庄王妃终于如愿以偿地跟梁庄王合葬了。
他们没有留下传统意义的后代,即没有儿子。由于梁庄王的身份不一般,身后又没有儿子继承遗产,这无数金银财宝,就随之全部葬入地下。单说这金器,金碗金壶加金盆,金镯金簪金带板,加起来有超过二十斤黄金。你看看人家当年的日子,不省吃俭用还剩下这么多东西,可惜呀!全埋了。
没想到五百年后,说不清是不幸,还是幸运,梁庄王的宝物重见天日,常年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让他们的爱情成为我们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