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朱元璋迁宝志禅师墓,建明孝陵600年无人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5/3
北京知名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872657.html

有位高僧名叫宝志禅师,他一生屡现神异,著有《十二时颂》等作品传世。有一天,他发现南京紫金山是块风水宝地,死后如愿埋在这里。

将近一千年后,宝志禅师的墓被人迁走,此人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原来,朱元璋也看中这块风水佳地,但是民间传说这里只能兴旺一人,为了大明江山永固,朱元璋只能夺人所爱,将自己陵墓确定在这里。

朱元璋是从贫穷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首先喊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举兵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正统大明王朝。

如果站在一张中国山川地图前俯瞰华夏大地,会发现汉朝帝陵和唐朝帝陵呈扇面状一字排开,帝王气概一览无余,蔚为壮观。

古代帝王向来重视陵寝建造,一般在生前就开始建设,一直持续多年,而帝陵选址尤为重要,正因如此才有了朱元璋迁走宝志禅师墓的故事。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开始动工修建明朝首个帝陵,史书记载,明太祖先后调动民工十万余人,历经25年的时间才竣工,那时已经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

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爱情故事一直都在民间传颂,马皇后以“慈孝”闻名于世,再加上明朝确定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因此朱元璋的帝陵被命名为孝陵,这里埋葬着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

说来也巧,明孝陵紧邻中山陵,这里埋葬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创立同盟会时也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

明孝陵占地面积超过万平方米,陵寝规模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位列前茅。朱元璋选择效仿唐朝“依山为陵”的模式,但是在此基础上又进行创新,开创方坟为圜丘的样式,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

明孝陵的规格形制直接影响了以后明清五百多年的帝陵,明十三陵也都是按照明孝陵的样式进行建造,因此明孝陵被称为明清皇家第一陵。

从公元年明孝陵建成算起,至今已有超过年的历史,今天走进钟山风景区的明孝陵,看到墙面红漆斑驳脱落,也许墙体还有些许裂缝,但是明孝陵内部保存完好无损。

看到这里,心中难免疑惑,明孝陵为何历经六百年仍然没有被盗?

首先是明孝陵建造时采用了特殊技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如果是三倍利润,就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古代盗墓贼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为了获取墓穴中的陪葬财物,他们就遍地寻找有价值的古墓,在古代最有价值的当然是帝陵。

防止盗墓贼得逞,这是摆在帝陵建造者面前的难题,也是帝王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也不例外。

明孝陵是依山建陵,这种模式在唐朝帝陵中最为常见,当你亲自来到唐太宗昭陵所在的九嵕山,才能真正感受到依山为陵的磅礴气势。

依山为陵的地宫一般建在山体的腰线偏上部位,中国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帝王陵寝一般都是按照都城模样仿制建造,依山为陵让帝王死后仍然能够居高临下注视着整个帝国。

在帝陵建造过程中,一般是从半山腰位置向深处开凿,在山体内部开辟地宫需要的空间,建造完成后留有墓道用于进出,帝王下葬后将启动机关封住陵墓。

虽然唐太宗李世民用尽心思防止尸骨无存,但是仍然免不掉被温韬洗劫的命运,明太祖朱元璋决心吸取教训,他采用特殊的防盗技术,那就是鹅卵石流沙墓。

盗墓贼一般是采用挖盗洞的办法,而依山为陵的陵墓难以单独挖洞,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墓道,朱元璋就在这里设下死亡陷阱。

明孝陵是采用斜坡墓道,更为关键的是一旦墓道中的机关被触发,就会有大量流沙涌进来,盗墓者将命丧于此。为了避免流沙结块,明孝陵的流沙中放有大量鹅卵石,此举同时还可以增加流沙的杀伤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次是朱元璋独特的个人魅力。

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身份尊贵自然不用多说,对待破坏明孝陵的人惩罚力度极大,当时陵区放养着上千头鹿,每个鹿的脖子上都写着“盗杀处死”,在明朝数百年的历史上,是没有哪位盗墓贼敢动歪心思。

也许受利益驱使,曾有人想过盗掘明孝陵,但是看到常年驻守的守陵军队足足有五千人,再看看陵区周围的高墙长达45里,盗墓者也就自觉放弃了。

明朝灭亡后,满清为了笼络天下民心,明朝帝陵受到出奇的优待,明太祖孝陵更是待遇不凡,修缮陵园、增派人手、命令保护,这些措施都帮助明孝陵免于盗墓者光顾。

清朝康熙皇帝对朱元璋十分尊崇,亲自到明孝陵缅怀祭奠。带领大臣门外下马、三拜九叩、宝城前三献礼,康熙皇帝做出这些举动无疑是向天下展示明确的态度。

封建王朝结束进入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盗墓活动也相对猖獗,这是乱世的普遍特点,但是南京这个地方有些特殊,孙殿英用炸药粗暴盗取清东陵的方式显然行不通。

因此,明孝陵顺利走过乱世战争时期,步入新中国时期它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和重视。

明孝陵至今已经历经余年的沧桑巨变,当年建造时的木质结构早已被岁月侵蚀,今天已经不能瞻仰原始面貌的雄伟壮观,但是从现存的陵寝格局仍然可以感受到明孝陵的气势恢宏,它的建筑、石刻等都代表着明初最高的技艺水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庆幸又伴着期待,明孝陵的地宫仍然完好无损,等到朱元璋长眠之所展现在世人面前时,相信会更加震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