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一个相当自负的皇帝。
乾隆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
乾隆喜攀附风雅,以诗人自居,一生作诗首,是世界上诗作产量最多的人。
乾隆目空四海,斜睨苍生,自言古今以来只把三个人放在眼里,一为唐太宗,一为宋仁宗,一为清圣祖康熙大帝,余者皆不在话下。
乾隆在世之日,把皇权推到极致,乾纲独断,说一不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封建专制统治。
乾隆累积祖、父两代国力,把“康雍盛世”延续为“康雍乾盛世”,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六下江南,耗尽国家人力物力,把大清王朝推向“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迅速坠入消亡。
乾隆是如此喜欢享乐,那么,他给自己修的陵墓自然不会含糊。
乾隆的陵墓叫裕陵,规模宏大,珍藏亿万计。
民间却有一个说法,为建造这个陵墓,乾隆偷盗了相当一部分明陵的金丝楠木。
这种说法,史家讳莫如深,但史料却是有据可考的。
明十三陵建筑分为地上与地下两大部分。
地上部分,最为壮观的是祾恩殿。
祾恩殿是行祭的场所,为全木结构的大型宫殿,富丽堂皇,所用的木料几乎都是上等的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性稳定,不翘不裂,经久耐用,材质含香,且耐腐蚀、防蛀,埋在地里可以几千年不腐,是最优质的木材。明谢肇淛的《五杂俎物部二》(卷十)记,能充当栋梁的楠木,价值以黄金计。
楠木主产地在中国南方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采伐和运输都十分困难。
工人采木,要防毒蛇猛兽,要防瘟疫瘴气,运输得等雨季,借助山洪爆发而将木冲下大山,再在山下结成筏,由水路经运河运往北京。
最要命的是,经过明朝的大量采伐,到了清朝,即使有钱,也找不到合规格的大楠木。
所以,一生奢侈、自我感觉极为良好的乾隆艳羡明陵的大楠木并不奇怪。
明十三陵中,长陵、永陵和定陵的楠木使用量最大,质量也最好。
以长陵为例,祾恩殿面积达平方米,共有60根楠木巨柱,中间最大的4根让人瞠目结舌,两个人都抱不过来。
最奇的是,这些金丝楠木即使没有刷漆,也光泽油亮,纹路细密瑰丽,质地温润柔和,光照之下发出丝丝金光,遇上雨天则散发陈陈幽香,沁人心脾,娴静低调。
清朝在入关后不久,就有过盗取过前朝楠木来修建陵寝的前科。
从现代考古中发现,顺治皇帝的孝陵很多建筑材料取自在明宫。
顺治死时只有24岁,因为死得突然,建陵寝有点措手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工程的大臣就盗取了前朝的砖木材料。这些,在年国家维修孝陵时是得到证实了的。
不过,这些主要是来自西苑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年间所建的清馥殿、锦芳亭和翠芳亭,并非明十三陵。
拆自明宫和拆自十三陵有本质上的区别。
拆自十三陵,那是掘人坟墓,按中国人的说法,是要遭万人诅咒、受天收雷劈的。
乾隆有点忌惮这个。
但明十三陵的楠木吸引力巨大,乾隆还是想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
文渊阁大学士纪晓岚捧出《大清律》,指着上面明文盗墓“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的字样,提醒他不要明着来。
乾隆于是改“毁”为“修”,明诏下令调集天下能工巧匠,对明十三陵来一次整理修缮。然后密传口谕,要工匠将明陵上的楠木撤换下来。
怎么撤换法呢?
负责修缮明陵的是工部尚书金简、户部侍郎曹文埴等大臣,他们领会上意,上了一道奏折,声称十三陵修缮范围较大,楠木难采,不能照旧式修整,请皇帝批准通过拆大改小的方案。
乾隆自然笑嘻嘻批准。
这么一来,偷梁换柱之计便在“拆大改小”一法中得以实施。
修葺后,置换出来并被运走的材料有大小楠木件、木墩头件、改砍糟楠木件、小件楠木截头折方余尺、花斑石余块、旧砖万块……
运走后派什么用场了呢?
金简、曹文埴等人的奏章说是“拟运回京城,以备各工取用”,但具体有没有用于修建乾隆的陵寝呢?
毕竟,从《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二六、一二七六)上来看,乾隆修缮明陵的时间是乾隆五十年(年),但乾隆的陵寝(裕陵)始建于乾隆七年(年),乾隆十七年(年)已经建成了。乾隆会不会将已经建好的陵寝拆掉再建,这就不得而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