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平和平解放,吴晗参与接管北大和清华的工作,不久任职清华大学教务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等。
那年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论士大夫》,自我剖析:
“今日知识分子,在某些方面相当于过去时代的士大夫,过去的士大夫有若干的特性还残存在今日知识分子的劣根性里面。知识分子们攀上了高枝儿,做皇帝的食客雇工,摇身一变为大夫,为官僚。他们独占知识,囤积知识,出卖知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写下这篇文章不久,他迎来了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年吴晗参加完开国大典后,次月,出仕北京市副市长,一时风光无限。
在做市长前,吴晗其实是位学富五车的史学家,并且他天资聪颖、年少成名。
被耽误的史学家:
吴晗年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小康家庭,父亲吴滨珏是个秀才,对儿子家教极严。不过吴晗从小虽然博览群书学习极好,但是也极为顽皮,经常逃课、捣乱,是个“活跃分子”。
读中学的时候,因家道中落,吴晗不得不在村里的小学谋了一份教职,半工半读,后来辗转考入中国公学。
年胡适时任中国公学校长,吴晗不久成为其弟子。
进入中国公学后,吴晗写了一篇优质爆文《西汉的经济状况》,一下子得到了当时校长胡适先生的赞赏。从此,吴晗成了胡适的得意门生,有了胡的加持,吴晗终于开始了“光耀所及,四面都是坦途”的求学生涯。
年,吴晗以文史和英国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清华破格录取。
此时,吴晗的家境已经衰败至极,但是他有恩师胡适,所以面子大大的。大名鼎鼎的胡适为了这个穷小子竟拉下老脸,给当时清华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写了一封信:
“此人家境甚贫,本想半工半读,但他清华无熟人,恐难急切得一个工读机会。他若没有工作机会,就不能入学了。我劝他决定入学,并许他代求两兄弟大力相助,我真感激不尽。”
因为胡适的关系,吴晗成了清华大学历史学系的兼职工读生,专攻明史。
虽然人在清华,但是吴晗的治学方法却是师承胡适,胡适曾给他写信道:
“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新明史,只是要你训练自己作一个能整理明代资料的学者。”
进入清华不久,吴晗靠“自学”,写成《胡应麟年谱》,一举成名。
之后他又写了《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40多篇当时史界名流青睐的文章。
年,吴晗从清华顺利毕业后留校讲授他最爱的明史,人生简直不要太得意。
作为明史谜,吴晗写了不少好东西:《朱元璋传》《明史简述》《学习集》《历史的镜子》《读史札记》等多种。
后来,抗日战争的爆发,清华大学从北京迁往长沙,不久又辗转去了昆明,吴晗先是在云南大学任教,不久又回到西南联大,可是此时的吴晗已经不再是那个一心研究学术的吴晗了。
可惜可惜了:
吴晗的转折,是因为他的清华校友袁震,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
袁震比吴晗大三岁,早年在湖北女子师范读书时曾是董必武的学生,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因为患有肺结核需长期卧床,开始她由老师吴之椿和同学梁方仲照顾,后来他们又委托清华任教的吴晗照顾,两人后来暗生情愫,年在昆明结婚。
年,吴晗加入民盟,成为了社会活动家,积极投入反蒋活动,从此他再也没写出一部像样的史学著作了。
建国后,吴晗飞黄腾达做了北京副市长后曾做过几件颇受诟病的事儿。
最著名的就是年,他对四朝古都北京城仅存的完整牌楼大规模拆除的事情。
当时的林徽因已经肺病严重,一向淑女的她,曾与吴晗有过一次激烈的争执:
“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的!那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了!”
年7月,上级同意拆除东交民巷的两座牌楼。但是关于帝王庙牌楼,文物部的意见是最好保留,或易地重建。时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说:
“如有要拆除的牌楼,最好要事先和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联系,由中央决定,不应采取粗暴的态度。”
暗指的就是吴晗,但耿直的吴晗却说:“全国性问题应该直接请示中央决定。”
年1月,北京牌楼开始被大规模拆除。
北京内城原有的9座城门,最后只剩下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外城原有的7座城门,无一遗存。再后来,内城城墙也被全部拆除了。
因为有人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说了一句话:
“以后从这个地方望出去,要看到到处都是烟囱。”
其实,北京城的9个城门是对称的,一旦破坏,就不是原来的基础了。梁思成多次在开会时被气哭:
城门和牌楼、牌坊构成了北京城古老的街道的独特景观,类似于西方都市街道中的雕塑、凯旋门和方尖碑等,可以用建设交通环岛等方式合理规划的。
当时病重的林徽因因为抑郁,开始拒绝吃药,在病逝前她曾不死心地追问:
“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里精心保存几块残砖碎瓦,同时却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呢?”
年4月,林徽因肺病辞世,年仅51岁。
她说的没错,半个世纪后,北京城开始复建中轴线上的永安门,以恢复古都风貌,耗资1.2亿,可惜花这么多钱不过是建了一个“假古董”!
唉!
吴晗的第二件事,是他曾写过一篇文章:《我愤恨,我控诉》。这篇文章光看标题就知道是火力十足的批判文章。
最后,章伯钧死于年,罗隆基死于年,储安平至今生死不明。后来章的女儿章怡和写下了《往事并不如烟》记录了这段日子。
第三件事是年10月,郭沫若、沈雁冰、吴晗等曾给政务院写过一份报告:
政务院: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飞快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我们请求对十三陵中的明朝统治者朱棣的长陵进行发掘。封建统治阶级的帝王,死后陵墓中都有大量殉葬品。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他在世时迁都北京,是十三陵的首陵,殉葬品可能多于其他陵墓。通过对长陵的发掘,以活生生的事例与实物,进行历史探索,并可利用这些器物,进一步开展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史实的研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陵墓发掘后,就原址建立博物馆,将出土器物整理陈列。以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古为今用”的方针,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可进一步认清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丑恶面目,加强对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同时也可增加首都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内容。当否,请批示。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年10月3日
当时的政务院秘书长,觉得事关重大,上报了主管文化的陈毅副总理和周恩来总理。
消息传开后,文物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大为震惊。
郑振铎几乎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我国目前考古工作的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陵墓的发掘工作,出土的古物在保存、复原方面的技术也不过关,如此规模庞大的陵墓发掘和出土文物的保存,就连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也会感到头痛……”
可是,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儿,吴晗成功了。
与吴晗是老乡兼校友的夏鼐无奈地对吴晗讲了一句:“老兄!你已经不再是清华园那个吴晗了啊!”
年12月初,在吴晗的鼎力主持下,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后来因各种原因改为发掘定陵。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吴晗的好日子很快就结束了。
年毛泽东看了湘剧《生死牌》,戏的结尾一个人物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人就是明代的海瑞。
于是吴晗就决定写《海瑞罢官》。白天上班,晚上点灯熬油,经常一写就写到半夜4点。经过一年多的写作、修改,终于完成了剧本。年11月京剧《海瑞罢官》公演,叫好声一片。
当时这个剧有多火,主演海瑞的马连良,毛主席曾把他请到家中吃饭!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吴晗被人声称搞影射,不久就入狱了。
年3月19日,吴晗的妻子袁震遭到迫害致死,死的时候双腿已残;同年10月11日,吴晗也被迫害致死,死前他的头发全部被拔光。
20年前北京和平解放,意气风发的吴晗《论士大夫》文章的最后一句“历史是无情的,在这考验下面的,我们还将看到历史的悲剧。”
万万没想到,20年后一语成谶。
吴晗论明史细说大明三百年,探究明史真相的经典读本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26.8购买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