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在即位之初重用贤能大臣,为大明朝带来了中兴的希望。然而这么一位皇帝在晚年的时候爱好方术,以至于厂卫横行、朝纲败坏。不仅如此,明宪宗的茂陵在修建时有众多灾难频繁降临。这到底是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还是因为宪宗为政不明而导致的天灾呢?
茂陵的曲折发展史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始建于年9月,同年12月建成玄宫,葬入宪宗皇帝和纪氏。年4月,陵寝建成,历时八个月。陵寝制度大体如裕陵,但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宝山。
茂陵的陵名定于成化二十三年(年)九月十五日,同日嗣皇帝孝宗朱祐樘下旨建陵。陵址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定。虽然茂陵修建历时不长,但茂陵的建造过程是十分曲折的。据史料记载,陵园建成后的第三天,天寿山一带突然降大雨,雷电、风雹铺天盖地而来,当时各陵楼、殿、厨、亭及各监厅屋兽吻、瓦饰被雷雨击碎很多。
于是大臣们交章上奏,请新登基的孝宗皇帝亲贤勤政、修德爱民,以回天意。二十九日,礼部尚书周洪谟等上言:“灾不于他所而于祖宗陵寝之地;不于他时而于茂陵工完之初。
伏望陛下延访名德讲求治理诘政灾之由究弭灾之道仍敕两京文武群臣同加修省。”显然、大臣们是用“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解释灾异的由来,警示新登基的孝宗皇帝在今后的执政期间不要抑贤用邪、不要听信谗言,否则,上天还会降下灾异,以示惩罚。
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算虞之属犹有存者。”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茂陵曾得到修缮。其修缮情况,除祾恩门连同台基一同缩建外,均和裕陵一样。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倒塌;民国年间,祾恩殿被拆毁。
茂陵中的标志性建筑群
茂陵是明十三陵的景点之一。那么,在茂陵中有哪些标志性建筑呢?茂陵又有什么与其他陵墓不同的特点呢?
茂陵中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是石牌坊,这也是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石牌坊建于嘉靖十九年(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饰有各色彩漆,但因年代久远。
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过了石牌坊、就可以看到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峪,状似一头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接下来就是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的大红门了。大红门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连接着长达40公里的红色围墙。现在围墙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后来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位于神道中央的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
该碑碑文作于洪熙元年(年),碑石却是宣德十年(年)刻成的。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孔。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它们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国古代陵园中罕见的。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
它们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仍可主宰一切。
接下来是棂星门,又叫龙凤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
后人从这些依山而建的陵墓可以看到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看到古人的建筑和装饰思想,了解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