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其实本没有那么多报应,只是当盗了嘉靖皇帝皇陵的乾隆最后反被孙殿英盗了自己的墓,着实有些因果轮回,报应不爽的味道。
乾隆皇帝01、明十三陵
盗墓,又叫盗掘、掘冢、掘坟、掘墓、抇墓、发丘,属于奸事,是指进入陵墓或地下遗迹盗取陪葬物品的行为。
盗墓通常不盗尸体,而是陪葬品,因此盗墓贼又有一个雅号“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据说是曹操设立的。
盗墓者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宋朝刘豫等人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仗地大干一场;
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
比如《竹书纪年》就是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挖掘出来的。
著名小说《鬼吹灯》讲的就是民间盗墓贼的故事。
鬼吹灯剧照为什么中国盗墓现象蔚然成风?
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厚葬之风,死者根据生前身份地位的高低陪葬品数量也有所不同。
王公贵族的随葬品,金银珠宝、文物古玩,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这些丰厚的陪葬品就引来盗墓者的觊觎之心。
中国古代盗墓历史非常长,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盗墓现象,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甭管死者生前身份有多显赫,都挡不住盗墓贼对陪葬品的渴望。
哪怕是皇帝的皇陵,依旧如此。
可一旦王朝灭亡了,前朝的皇帝还能挡住后朝的盗墓贼吗?
偏偏古代皇帝总觉得自己的王朝能千秋万岁,永世不灭。
为了匹配他们生前的身份,往往会将自己的陵墓建得富丽堂皇,是他们权势的象征。
比如明朝的皇陵就非常豪华。
明朝总共16位皇帝,除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明代宗景泰皇帝死后被剥夺皇帝之位,被明英宗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之外,其余13位皇帝皇陵都建立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这就是著名的十三陵。
分别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明英宗朱祁镇的裕陵、明宪宗朱见深的茂陵、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明世宗朱厚熜(即嘉靖皇帝)的永陵、明穆宗朱载坖的昭陵、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的定陵、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明光宗)、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的思陵。
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皇陵,除明神宗的定陵因为后来考古挖掘时遭遇重创,其余皇陵、尤其是地宫核心部部分基本保存都十分完整。
这是因为清朝入关后,为了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对十三陵推行了保护政策,充当了十三陵的保护者。
清朝皇帝派兵驻守,很好的挡住了民间盗墓贼对十三陵的侵扰。
客观来说,清朝皇帝对十三陵的保护是值得肯定的。
可是,清朝皇帝能挡住民间盗墓贼,如果他自己监守自盗呢?
02、木中之皇
其实,自从顺治皇帝入关后,清朝皇帝就对十三陵有一定的破坏。
只不过清朝皇帝想要的不是十三陵地宫里的宝贝,而是十三陵配殿的一个材料,这个材料就是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被誉为“木中之皇”,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木材有香气,纹理直而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和开裂,金丝楠木中的结晶体明显多于普通楠木,木材表面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金丝浮现,且有淡雅幽香,故名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主要分布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且木材生长的特别缓慢,成为栋梁需要几百年甚至需要几千年,主要产于中国四川、湖北西部、云南、贵州及长江以南省区,其中尤以四川的金丝楠材质最佳。
金丝楠木金丝楠木有个优点,就是可以埋藏在土里面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不会腐烂。
据说,以金丝楠木制成的棺材能使得尸体不会腐烂。
历代皇帝都想得到这金丝楠木做棺材,因此在历史上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少数寺庙的建筑和家具,十三陵享殿就用了大量金丝楠木。
可是,等清朝皇帝自己想用金丝楠木才发现,这种珍贵木材已经很少了,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
怎么办?
清朝皇帝就把目光看上了十三陵,十三陵有啊。
十三陵的金丝楠木引来了天底下权力最大的那个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