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新闻 >> 正文 >> 正文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少了哪三位他们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9/24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昌平区的天寿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游客络绎不绝。明十三陵,顾名思义,埋葬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然而明朝一共是十六位皇帝,那么缺的那三位是谁呢?他们为什么没有被葬在这里?

第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苦,世代务农,原本应该种田的朱元璋,因为元朝末年的天灾和暴政,全家饿死,他不得已去了寺庙当和尚,然而饥荒使得寺庙也无法供养僧人的基本保障,朱元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参加了起义军。

他一路往上爬,从小弟爬到了军队的主帅,统领一军,就这样占据了半壁江山,灭掉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恢复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曾考虑过迁都,命令太子朱标去考察西安和洛阳的地形情况,可是世事难料,太子在考察回来后就一病不起,壮年去世。年近七十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再也没有心情和精力考虑迁都一事,这成了朱元璋至死都未完成的遗憾。年,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岁,葬于南京的紫金山孝陵。

第二位是朱允炆,朱元璋的孙子,也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性格温顺,温文尔雅,重用儒生,缺乏治国才干,多是纸上谈兵。早在他为皇太孙时,就受到来自叔叔们的威胁,他们拥兵自重,视其为黄口小儿,骄横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朱允炆一直在思考,怎么增强自己的权力,于是在他即位之初,就以“莫须有”的罪名下令削藩,削除他叔叔们的爵位,削弱各封国的势力。

然而朱允炆年轻气盛,操之过急,暴力过激,最终导致燕王朱棣的反叛,发动了靖难之役。在混战中,朱允炆消失于宫中的一场大火,从此下落不明,成为了千古谜案,他的尸体至今都未找到。

燕王朱棣自登基以后,就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就一直是明朝的都城,从朱棣开始的皇帝都葬于明十三陵。除了明代宗朱祁钰,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明初开始说起。明朝打败了元朝,蒙古族从哪儿来的又回了哪儿去,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逃回草原后,仍然以“大元”为国号,史称“北元”。北元分裂成东西蒙古,明朝称东蒙古为鞑靼,西蒙古为瓦剌。统治中原一个世纪的蒙古族自然是不甘心,蒙古骑兵经常骚扰明朝的边境,为此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亲自作战防御。

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西蒙古),却接连遭到袭击,损失惨重,瓦剌在土木堡将剩余明军彻底击溃,并且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史称“土木堡之变”。一时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都以为要重演北宋的靖康之变。为了稳定人心,需要立即重新立一个皇帝,时皇太子年幼,怕主少国疑,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即明代宗,遥尊哥哥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即位后,立马任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瓦剌军,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没想到的是,瓦剌发现俘虏了朱祁镇后没有捞到好处,留着他也没啥用,就又给放回明朝了。朱祁钰已经当了皇帝,尝到了甜头,自然不愿将皇位重新还给哥哥,于是在朱祁镇刚回京后,就将其软禁在南宫,一关就是七年。

为了防止哥哥与旧臣暗中联络,朱祁钰将南宫周围的树全部砍掉,防止有人爬树越墙。他派人严密看管哥哥,紧盯他的一举一动。为了让皇位永远在自己这一脉传下去,他想废掉哥哥儿子的皇太子身份,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为此贿赂朝臣,杀死提出反对意见的人,终于达成了目的。估计是老天也看不下去了,朱见济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就夭折了,朱祁钰精神上也受到了强烈的打击,竟然一蹶不振,后来染上了重疾,连床也下不来了。

年,正在朱祁钰病重之际,几位大臣暗中将囚禁的哥哥朱祁镇扶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夺门之变”。听到明英宗复辟的钟声,虚弱的朱祁钰只说了三个字:“好,好,好。”喘了几口气后,就面朝墙壁躺下了。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三天后,就在朝堂上说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喝粥了,大臣们都吓得不敢说话。一个月后,弟弟朱祁钰就离奇死亡了。

朱祁镇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按照亲王的礼仪葬在北京的西山。于是,朱祁钰成为了明朝自迁都北京以后,唯一一个未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