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呆瓜。欢迎回到趣味历史系列-明史~~
今天这一期厉害咯,咱们来讲讲明朝史上最“和睦”的一对叔侄。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帝朱棣以及,额,他那可怜的小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
可怜的小侄子建文帝一、悲剧建文
朱允炆与朱棣,永远是明朝历史上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论辈分,朱允炆是朱棣最敬重的大哥,朱标的嫡长子。朱标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一身本领冠绝朱元璋诸子,而且为人很不错。朱元璋同志杀人不眨眼,朱标却是难得的宽厚之人,跟咱们上期讲述的朱胖胖差不多,不过人家朱标身材管理是很好的。史书记载,朱标长的是非常标致的,朝野上下对他都是赞不绝口。无论文韬还是武略,他都能压着他弟弟们一头,如无意外,他将是大明第二位皇帝。
只不过,天妒英才,朱标体弱多病,于洪武二十五年撒手人寰,害得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儿子死了,讲道理应该是接着由排名第二的皇子继位,再不济,也可以在皇子中择优选择。可谁曾想,朱元璋偏偏决定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程度,你虽然死了,但皇位还是你们家的!
感动,太感动了,但朱允炆不敢动呀!他哆哆嗦嗦地登上皇位,举目四望,二十四位叔叔站在四面八方看着他。有一说一,就好比咱们玩游戏,一个人被好多猛男包围在一个小圈子里,这还咋玩嘛!更要命的是,这些王爷们各个兵强马壮。比如宁王朱权镇守东北,麾下八万带甲之士,还有六千朵颜三卫精锐铁骑。燕王朱棣镇守北平,统率四万精锐部队,都是百战老卒。朱元璋这么安排其实也没啥问题,毕竟防着蒙古嘛!况且他觉得儿子们慑于祖训,应该不会动手,的吧?
朱允炆就这样战战兢兢地上台了,小伙子压抑啊,就问他的近臣们,黄子澄、齐泰他们,咋办?“削藩吧!”这帮人如是说。
其实讲的也没错,叔叔们不是兵强马壮嘛,兵给他收了,马给他煮了,武器拿去回炉炼铁,就不信叔叔们不服。可关键是,他才登基,根基不稳,羽翼不丰。全国的兵权他还没全部掌握,将领和百官对他也不是死心塌地,一上台就搞削藩,未免太心急了些。
朱允炆也不傻,他明白自己力量不足,于是先下手动那些软柿子。于是在建文元年,他先后出手,陆续削了代王、齐王、周王、秦王等诸王。这些胜利让朱允炆开始忘乎所以了,害!还以为这些叔叔都是硬骨头呢,原来不过如此,干脆干票大的!
于是乎,他开始了对燕王朱棣的行动。
燕王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封地北平,和宁王一起构成帝国东北防线,拥有大明帝国当时最强最精锐的武装力量。手下人才济济,黑衣太岁姚广孝、精明能干的大儿子朱高炽、骁勇善战的朱高煦和朱高燧、跟着他征战沙场多年的将领们。毫不客气地说,就朱棣这配置,打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费吹灰之力。
但如今,他要面对的,是这个天下。
朱棣跟自己的大侄子素来不对付,从“日照龙鳞万点金”开始,他跟这位大侄子就算是结下了梁子。朱允炆派人监视他,他就临时开启特务模式,反侦查、欺诈,多种手段玩得出神入化。他在家里天天大摆宴席喝的酩酊大醉,迷惑建文派来的使臣。背地里在王府的地下打造兵器,还用鹅声混淆打铁声。就这样,建文二年,朱棣准备完毕,正式开启靖难。
前期讲过,在总后勤部长朱高炽的协助下,朱棣军队充分发挥了灵活的优势,并运用游击战术,于白沟河大败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明军主力。后朱棣亲率一支奇兵,仿效三国时期邓艾之举,出奇制胜直逼南京城。围城之后断水源、封地道、放火烧城。把年轻的建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南京投降,朱允炆于宫内的火光中消失不见,朱棣成功上位。
两位皇帝因一场战争走向陌路。胜了的朱棣取代朱标一系,从此大明帝位转向朱棣一脉,再没有更改过。败了的朱允炆则下落不明,朱棣大肆诛杀建文旧臣及忠于建文的读书人、商人、甚至平民。这些人作为靖难遗孤,一直到英宗时,才算是彻底从边境被释放回来。这场仗,没有对错是非,只有牺牲,与烈焰。(最惨的方孝孺被株连十族)
朱允炆作为一代帝王,其实自身是很优秀的,他聪敏好学,父亲朱标的宽厚仁爱他有,爷爷朱元璋的果断狠厉他也有。可惜,作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缺少一股稳重之气,选用将领时也没能做到唯才是举,更没有使官员百姓对他心悦诚服。一句话,这天下,他终究是还未掌握。否则,以一地战天下的朱棣又怎会如此轻而易举地获胜。
建文皇帝朱允炆,公元至年在位。为政清明,为人宽厚,革除太祖皇帝之苛政,废罢锦衣卫制度。因靖难之役而下落不明。被移出太庙,死后谥号也被剥夺,不为后世所承认。一直到了南明时期的弘光政权时,才为其上谥号,谥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上庙号曰惠宗,正式纳入太庙,后来乾隆皇帝也为他上过谥号和庙号,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二、喜剧永乐
因为削藩,朱允炆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那他四叔朱棣是如何做的呢?朱棣:教学局,看着点小子!
朱棣取而代之后,改年号为永乐,拉开了一代盛世的序幕。削藩问题上,朱棣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先拉再打,再复拉之。他注意联合其余诸王,许诺好处,从多个方面同时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兵,耗时十九年,才算初步完成了削藩战略。比如兵多将广的宁王朱权,朱老四先是采用欺诈战术,以一句空话“事成后你我平分天下”换来宁王保证不出兵和朵颜三卫六千铁骑。宁王一琢磨挺好,就给吧。完事了朱老四拿下南京,笑眯眯地请他去南京一叙,把说好的半边天下给他。到那儿直接扣押下来,削去军队和护卫,把宁王迁到南昌。名为改封实则监禁。可怜宁王八万精锐部队,一枪未放便稀里糊涂地被收编了。
就这样,朱棣凭借着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绝对的理性,历时十九年搞定了诸多藩王们。这样看来,似乎朱允炆败得不冤,强如朱棣,身为最强的藩王也花了快二十年,他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硬要强行操作,实在是败得该。
朱棣陵寝朱棣的永乐王朝是历史上很难得的盛世,为什么呢?政治上,朱棣恢复了锦衣卫,首创内阁制度,大批能人进入朝廷,让永乐朝人才济济,大明国力昌盛。军事上,朱棣比霍去病更猛、比李靖更强硬。打得北元生生分裂,瓦剌部被赶到贝加尔湖放羊,鞑靼部则是归附大明。阿鲁台、本雅失里、马哈木,一个个首领都被他击败。永乐帝五次北征,将明朝的版图扩张到外蒙古一带,南边则开发了交趾(今东南亚半岛)。作为一位皇帝,时常亲自冲锋在前,同时改革军队,分为三千营、神机营、五军营,打得北元势力二十年不敢侵犯。外交上,他派遣郑和领队,六下西洋,联络海外诸国,永乐年间万国来朝,大明在这时是当之无愧的天朝上国。此外,他铸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编了当时最大的书--《永乐大典》,修长城,修故宫。将自己作为皇帝的一切丰功伟绩都留在了这片大地上,应该说,朱老四已经做到了极致。
不过嘛,大家都知道呀,从上期咱们便分析出,永乐朝花费巨多,郑和出去一趟,国家就得倒贴大量银钱。五次北征,次次几十万大军,更是天文数字般的花销。具体有多夸张呢,朱高炽继位后,曾经想再搬回南京去。毕竟北方这冬凉夏暖的,风沙又大,风吹日晒的,他这大胖子确实也难受。可他一看国库,顿时泄了气了,他连迁都的钱都没有了!再一看国内经济情况,好家伙,国内征税几乎已经逼近极限。后来经过仁宗宣宗两代人的努力,这才堪堪补上了永乐皇帝捅的大窟窿。
朱棣,作为曾经的燕王,英武的皇帝,他雄才大略、志存高远,他的永乐王朝也因此成为明代巅峰。可他好大喜功,一代人花了三代人的钱,导致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劳民伤财无数。使得明自永乐之后,便迅速从各个方面衰落下去,再不复天朝上国的威名。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一人写了一本家谱,每支20个字,规定每一辈用一字,另一字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以五行作偏旁。朱棣夺权后,明朝帝系便转到他这一支。朱棣一支的家谱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由于所有人都需要采用五行偏旁的字,这些字数量又极其有限,现成的要紧着皇帝们用,其他人便只能取偏旁后自己造字。因此,明朝那些耳熟能详的藩王们的名字就显得奇怪了。汇合到一起,跟个元素周期表似的,化学老师直呼内行。(打字党的克星,淦!)
永乐大帝不过,也许是天道循环,朱棣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今天对大侄子下手,明天,自己的儿子也会对儿子的大侄子下手。自己动手自相残杀,这在明朝历史上可谓开了一个坏头。后世诸多纷争,从永乐、从靖难便已埋下伏笔。
世事流水,一梦浮生。朱棣由战争发家,也在战争途中去世。对他而言,或许也是最好的结局吧。
永乐皇帝朱棣,公元-年在位,缔造永乐盛世,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长陵,庙号太宗。(后嘉靖皇帝为了将自己未做过皇帝的父亲移入太庙追封皇帝,将太宗皇帝朱棣的庙号改成了成祖。)
如此帝国,如此叔侄,如此帝王,如此天下。
希望到了地下,朱棣能和朱允炆和好为初。嗯,得先确保不被朱元璋追着打。(哈哈)
朱棣建的北京故宫OK明帝系列第三期正式结束啦,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点赞收藏,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我是小呆瓜,咱们下期再见。拜拜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