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新闻 >> 正文 >> 正文

真假太子之谜一个神秘敌人,大清80年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3/27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这首刘禹锡的《乌衣巷》描述了王朝更迭的场景,然而堂前燕固然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的前朝贵胄在朝代兴亡后,又会遭遇什么呢?他们有机会隐没于人海中,开始新生吗?

一、清兵入关,名报君仇

年是顺治元年,就在这一年,关外清军在顺治帝叔父多尔衮的带领下,准备南下攻打摇摇欲坠的大明。

就在此前,崇祯帝在百姓身上摊派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造成整个王朝的统治基础摇摇欲坠。

不断爆发的农民军起义渐成燎原之势,最终攻破京师,崇祯帝自挂煤山。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面临着李自成和清廷两个选择,但无论如何都将成为贰臣,最终他倒向清廷,修书“乞师”。

而此时的李自成还不知吴三桂已经投降叛变,还随军带着吴三桂的父亲以及明朝崇祯帝遗留的三个太子,准备接受吴三桂的归降。

然而吴三桂与李自成大顺军混战不利,在四月二十二日打开关门,放出清兵,一起合击李自成大将刘宗敏。大顺军远道而来,久战疲乏,与以逸待劳的清兵一夜鏖战后,颓势已现。

清兵顺势南下攻占北京,当时的京都中各士绅根本不知吴三桂降清,还以为李自成被吴三桂打败,夺回了被李自成所掳走的诸位皇子们,还扶老携幼准备迎驾,谁知入城的竟然是关外清兵,一时大惊失色。

清兵入城后,多尔衮一反常态停止了剃发令和此前烧杀劫掠的行径,而是为明朝末帝朱由检发丧安葬,此举安定了汉族人心,部分人对清廷所说的为报尔等君父之仇的说法信以为真。多尔衮等满洲贵族则称热打铁,顺势迁都并将皇帝从盛京迎至北京。

当然,清廷贵族也不是不恐慌的,虽然关外清兵战斗力十分了得,然而人数却太少,汉人世代在中原地区生息繁衍,人数数十倍于他们,纵然一时占据了京都,但是南方还有数个南明政权并存。

如果汉人以先君为令,继而反抗反扑,清兵一时也是杀之不尽的。所以,清廷多次宣称自己优抚前朝血脉的政策。

其中的长平公主就是清廷用来表演的一枚棋子。长平公主名叫朱媺娖,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逼着皇后贵妃等全部自尽,然后又挥剑要杀公主们,长平公主断臂五日后复苏,后被清廷所获。

顺治二年,她向顺治帝申请出家,被驳回后命令她与之前许配的驸马周显成亲,以此示新朝的宽容与恩德。一番表演后清廷目的达成,长平公主第二年就死了。公主尚且如此,更何况有继承权的皇子们呢?

二、既屠汉臣,何况汉君

其实即使在京都攻破后,留都南京尚未沦陷,那里按照京师北京的行政编制,全都有一整套班底。南明政权的建立有赖于南京留都,这里有一个国家行政中心的备份存档。

刚开始的南明政权还没有想到清兵才是他们最大的威胁,不但先去攻打农民起义军,还想着和吴三桂一样,与清兵合作。但希望很快破灭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剃发令后,鲜血终于让汉人清醒过来。

很多人并不承认清廷的统治,不肯在新朝廷任职当官,依旧在自己编著的史料和书籍上按照明朝的纪年,他们自称为大明遗民。

而这些遗民的著述曾经一次次掀起大案,江南士绅文人屡遭屠杀,读书种子命运多舛。其实说到底,清廷虽然声称礼遇前朝,实际上却容不得他人忠于前朝。

清廷对待汉人的态度是随着军事成果的取得逐渐转变的,开始刚刚入关,多尔衮根本想象不到自己如入无人之境,能这么快占领京都,所以开始打出的旗号是为崇祯报仇;

之后占领北京,皇帝不但改姓,还换了族裔,顺治在继位诏书中对明朝的宗室贵族喊话,让他们前来归顺,只要在北京朝拜,承认新皇帝的合法性,就能得到和明亡之前同样的待遇。

清兵攻破南京后,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但是仍有南明隆武政权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盘桓,因此为了减少阻力,又重申了礼遇明朝皇族血脉后裔的政策。但是清廷一直都是说一套做一套,明朝宗室一旦投降,便是自投罗网。

顺治二年,明朝永安王宗室朱华塘真的相信清廷,他投降后还带着新皇帝的优抚诏书去湖北替清廷招抚其他人,但是发现宗室们都已经投降了,于是便在九华山出家。

后来他外出化缘到江西九江时,突然被捕。朱华塘此时已经年近八十,根本就活不了多久,但清廷仍然借口他曾经假传亲王的指令,将他处死。

三、清廷杀真以为假,民间奉假以为真

自顺治到雍正中期的近七十余年中,在清国内打着朱三太子行骗或谋反的案件发生了大约二十多起,其中后果最严重影响最大的几次都是在康熙时期。康熙起居注中曾记载他说过,“匪自称朱三者甚多。”

虽然顺治从继位开始就遭遇多次朱三太子案件,但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清军对此类案件的处罚简单粗暴,屠杀、镇压、斩草除根,并没有引起注意,在不稳定时期,血腥并不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刺激。

然而,康熙面临的情况就复杂得多了,一方面在他统治期间大规模长时间的战争已经结束,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时期,无论镇压还是屠杀,破坏性都比之前强得多。而另一方面,康熙朝所出的“朱三太子”,武力叛乱的更多,对政局的影响更大。

如康熙十二年时,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叛,他打出的旗号就是朱三太子。一个月后,消息传到京都,居然有人浑水摸鱼,杨起隆响应吴三桂的旗号,声称自己就是朱三太子,还组织起了上千人的队伍,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居然都是八旗中的汉人奴仆。

这对康熙的震慑尤其严重,他根本想象不到,已经入旗的汉人居然还会叛乱。如果说吴三桂是肘腋之患,那这些可能潜伏在自己身旁的朱三太子无异于腹心大患。

康熙惊怒交加,命令关闭京都九门,捉拿叛党。之后无数人因此而受牵连,史说,被认定为叛贼的人很多,用车装满运出九门后在城外斩杀,尸体堆积如山,屠杀整整持续了八天之久。

此后,杨起隆成为仅次于三藩叛乱首领的特级通缉犯,这说明康熙已经将一小撮诈骗分子当成叛变分子来处理,这可见康熙及清廷的恐惧之心,这些一再出现的“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

结语

康熙在南巡期间,曾经六次祭拜朱元璋的陵墓,并对其修缮。而在北京郊外的明十三陵,被保护得更加完善,还专门设置了司香内使这个职位来专门看护。一直到清朝灭亡前,光绪还专门对侵占的明陵用地做了规范。

然而,清廷一直以来都在优抚的,都是死掉的前朝皇帝和他们的坟,因为他们才最安全。而对活着的各位藩王和南明政权,都加以血腥屠灭不留后患。

然而可笑的是,清廷不遗余力地想从肉体上消灭明朝宗室,以为这样就能从精神上消灭汉人的反抗,殊不知,正因为清廷从不承认已经找到了真太子,所以民间的假太子源源不绝。

参考资料:《乌衣巷》

本文由沐沐聊历史团队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