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拍的珍贵影像
这是我国唯一被拍成电影的考古发掘,记录了定陵被发掘的全过程。
定陵是明朝十三陵的其中之一,埋葬着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
挖掘定陵的项目,是我国第一次主动有计划地挖掘皇陵,没想到却成为了考古史上的一出悲剧。
年郭沫若在好友吴晗的建议下,决定挖掘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寻找失传已久的《永乐大典》。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陵的发掘工作陷入停滞,于是郭沫若向上级提出挖掘定陵的计划,为进一步挖掘长陵做准备。
刚开始的发掘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关于这项建筑的全部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这无疑就增加了寻找定陵口的难度。
考古专家经过多次勘察,在宝城一处城墙的西南角,发现了一处塌陷的地方,其中还发现了一块儿特殊的石头,上面刻着“隧道门”三个字。
这是否就是长陵地宫的入口呢?
经过专家们的一番研究推测,认为这就是地宫的入口,于是就尝试着在发现地砖的地方进行挖掘工作。
挖了十多天就看见了券门,可是从那以后挖了一个月就再也没有了线索。
后来挖掘过程又持续了几个月,依旧没有发现任何地宫的影子,就在工作人员怀疑,当初的判断是否出现偏差的时候,一块儿石碑的出现,打开了挖掘工作的新局面。
石碑上写着:此石距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意味着工作人员的努力没有白费,地宫的入口已经近在眼前。
从发现地宫入口到挖掘地宫,都出现了类似的指路石,这都是为了方便皇帝和皇后,能够顺利合葬而准备的。
按照石碑上记录的距离,还真挖到了一堵又高又宽的石墙,专家判断这堵墙就是石碑上记载的金刚墙了。
从外观上看,这座金刚墙高8.8米,厚1.6米,是由4层石条铺就而成。
而且在金刚墙的中央位置,有个梯形的形状,专家猜测那就是几百年前,万历皇帝下葬的入口了。
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对金刚墙上的券门进行了拆解,搬下来的巨型砖块儿上,都标记上了编号。
很快墙上就打开了一个缺口,由于这是第一次进入皇陵,专家担心其中会隐藏着各种机关暗器,所以在探索的时候就格外小心。
他们选出了一位身强力壮的工作人员,深入探究,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工作人员身上还绑着绳子。
确定了地宫没有任何危险,工作人员就发现了地宫的大门。
如同皇帝生前一般,地宫大门也是气势恢宏,上面的花纹精雕细刻,图腾栩栩如生,每一处地方都在诠释帝王的威严。
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地宫大门,历经上百年完好无损的保存着,此时看来依旧洁白如雪。
定陵挖掘全过程
考古人员正在推开定陵的汉白玉大门,可是刚露出一条门缝,却无论如何也推不动了。
工作人员从门缝中看去,这才发现大门后面被一根自来石给挡住了。
这是古人的一种防盗措施,当墓门关闭的时候,门后的自来石也会跟着移动,直到把大门给彻底顶死。
为了不破坏自来石和墓门,工作人员用绳索绑在木头上,制作了一种叫做“拐钉钥匙”的工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随着制作好的套子被缓缓送入墓门,工作人员透过门缝操作,在多人的拉扯下,成功把自来石移到了一边,顺利打开了墓门。
石门上有一根由纯铜打造的横梁,映入眼帘的地宫大殿全部都是由石块儿砌成,被封存了上百年,依旧完好无损。
而地上一排排腐朽的圆柱形木头,是当时运送棺木的最好证明,同时也指明了棺木的存放位置。
头顶上方的拱形顶,是由多块儿条石砌筑而成,保护了地宫上百年没有塌陷。
在中殿前方,摆放着一些瓷器,上面的花纹清晰可辨,如今看来依旧光亮如新,没有丝毫褪色的痕迹。
包围着瓷器的是三个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宝座,中间最大的是皇帝宝座,位列两边的是属于皇后的宝座。
在宝座上还雕刻着九条栩栩如生的龙,这些精美的雕刻都出自民间艺术家之手。
往里望去,在中殿的宝床上,停放着三口鲜亮如新的大红色棺材,中间那口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左边那口属于孝端显皇后,右边那口棺木是孝靖皇后的。
因为孝靖皇后的棺木,是从别处移过来的,所以腐朽得很厉害,而旁边散落一地的物品,都是当时陪葬的物品,除了金银珠宝,还有各种精美的瓷器以及金子制作的盆,酒壶等生活物品。
他们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也要把这些物品带进来陪葬,只是再也享用不了了。
当时这个照片一经发出就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就连国外都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