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新闻 >> 正文 >> 正文

古城漫游之德胜祈雪真的是祈福诗吗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5/5

德胜门,位于现在北京二环路德胜门立交桥的位置,是明清北京城内城北城墙的两个城门中靠西侧的一座。

整个城门由城楼、箭楼、瓮城和闸楼组成。整体建筑群坐南朝北,城楼位于北城墙之上,瓮城向北突出,瓮城东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正对城楼方向的北面瓮城上建有箭楼。

箭楼的正下建有真武庙。过去有个说北京城是“九门十庙”,就是指内城九个城门的瓮城内一共有十座小庙,除正阳门瓮城里有关帝庙和观音庙外,其他城门瓮城都是一座。而德胜门和安定门的瓮城内所建庙宇与其他城门瓮城内建关帝庙不同,建的是真武庙,里面供奉的是象征北方之神的真武大帝。

更为特殊的是瓮城内西侧建有一座皇帝御制的石碑和碑亭。这个在其他城门都是没有的。

德胜门城楼模型

德胜门的简历:

年,明朝徐达攻下元大都后,在距离元大都北城墙5里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位置新建一道土墙,用以阻挡元军骑兵反攻。

年,废弃元大都北城墙,将新垒起的北墙加高加固,并新建德胜门和安定门。

年,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下令整修北京城墙。

年,明朝第五任皇帝朱祁镇下令扩建北京城墙,各城门增建瓮城箭楼。

年,清朝第六任皇帝弘历下令在东侧闸门正对的瓮城西侧城墙下,修建了一座黄琉璃瓦的重檐四角攒尖顶的高大碑亭。这样的碑亭在北京还是挺少见的,只有雍和宫内的“喇嘛说”的碑亭与它一样。亭内立石碑一座,上面刻着他头一年在德胜门作的一首诗。从此,德胜门有了“德胜祈雪”的称号。

之后各朝代均有修葺,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清代的建筑风格,但整体格局再没有大的改建。

年,因修建京师环城铁路,瓮城被部分拆除。

年,真武庙废弃,仅余偏殿。碑及碑亭被拆除。城楼因年久失修被拆除,成为内城各门中最早被拆的城楼。

年,城楼城台及闸楼被拆除。

年,德胜门箭楼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年,真武庙在原址复建。

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德胜门尚保存有箭楼及部分瓮城城墙。真武庙作为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对外开放。

箭楼南侧

围绕着箭楼是个公共汽车的总站,目前已经把南侧的车场取消。

现在德胜门箭楼的入口在箭楼的南侧,要穿过川流不息的马路,走到箭楼下面。

真武庙外

门票20元。周一闭馆,9点-16点开放,需要网上预约。周三前名游客免费。

一进门是个小院,正对门口的是修复的真武庙。正殿大门紧闭。正殿前的抱厦东侧有一石碑,螭首方趺碑,碑首上刻有“重修玄帝庙记”字样。

年前的照片年的照片目前保存在五塔寺内的石碑

对照年前瑞典人喜仁龙拍摄的真武庙的照片,这块重修玄帝庙记碑的位置应该是在真武庙的西侧,而东侧的石碑应该是保留在五塔寺院内的那座。

东西配殿为古代钱币展厅。

展厅内部

从远古时期的贝壳、古代的铜钱,一直到现在的纸币都有陈列。其中尤其是宋代几个皇帝的“御书钱”非常值得一看。

正殿内应该没有玄帝真武的真身,但是围绕着大殿,摆上这么多钱币,不知道是不是也算是供奉了!

瓮城拆除后,在箭楼内侧增修了两条之字形登城磴道。鼓楼南侧的小路通往箭楼西侧“之”字登城蹬道,可以登上箭楼西侧的瓮城城墙。

德胜门箭楼,城台高12.6米,墙体有收分,东西宽约39.5米,上沿筑有雉堞和女墙。

箭楼西北护城河外

城墙上四周用铁栅栏圈着,实在是大煞风景。记得9年来的时候还没有,那时整个箭楼四周都可以去,景观要比现在好得多。

箭楼东西侧各摆放着两门铁炮,看着锈迹斑斑,应该也是不是原物,只能算是历史重现的摆件吧。

城楼上面

箭楼坐南朝北,面阔七间宽34米,进深三间12米。南侧抱厦面阔五间宽25米,进深7.6米,通进深19.6米。箭楼高19.3米,连城台通高31.9米,整整有10层楼高。

箭楼屋顶为灰筒瓦绿剪边,九檩歇山转角、重檐起脊。

楼身上下分隔成四层,每层都辟有箭窗,共设箭窗82个,其中北侧48个,东西两侧各17个。

年前的照片年的照片

这张是年前的瑞典人喜仁龙的照片,对照着看,德胜门年变化不大。

楼内结构主要是由高大的金柱与承重梁、穿插梁和跨空枋相搭接,将立体空间分为四层,向抱厦的一面有扶手栏杆,供人逐层登高,其余三面各层则与外面的箭窗相应。箭楼内部一层和二层为“城防文化展”,展示的是明清北京城内城的城门图片和一些城防武器。

箭楼内部的一楼

明清时期,德胜门有“军门”之称,军车人马从德胜门出发,取“得胜”吉兆。在德胜门外冰窖口胡同内,还有一个弓箭胡同,相传是因当年胡同内有专营各类弓箭的作坊而得名的。

明初明朝皇帝朱棣几次北征元军残部,清朝皇帝玄烨出兵平定准噶尔,皇帝弘历出征平定大小和卓都是从德胜门出发的。

而有意思的是,促成明朝灭亡的李自成就是在年4月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城。

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65岁的叶赫那拉老太太带着29岁的大侄子兼大外甥的第十一任皇帝载湉也是从这个门西逃的。

所以德胜门到底能不能带来吉兆,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答案吧!

关于“德胜祈雪”这块石碑,在这里多说几句,现在有些说法,说在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天下大旱,当时的清朝皇帝弘历去明十三陵祭奠前朝皇帝,回宫路过德胜门时,天降大雪,他认为是瑞雪兆丰年,所以赋诗二首(有说三首的)。诗的内容为:

“春祀还宫内,路经德胜门。文皇缅高祖,渺已实无孙。力取权弗取,德尊果是尊。微尘郊外有,望雨复心存。”

之后命人“刻石立之,以慰天公”,立于德胜门瓮城内,并修建一座碑亭。

20世纪20年代的瓮城已经拆除后的碑亭

但有几点疑问:

其一,清朝的皇帝有什么理由亲自去祭奠被打败的前朝皇帝呢?

其二,就单从这个官方景点介绍牌上看,乾隆二十二年路过德胜门时写的诗,落款为什么要写10年前的乾隆十二年呢?

其三,明明是一首诗,怎么就变成了二首呢?其他的诗呢?

其四,8句的诗里面,只有最后一句是与下雪有关,这难道就是为百姓祈福吗?

斯以为,应该是弘历是在年二月从御园回坤宁宫参加春祀时路过德胜门,当时天下起毛毛小雪,他触景生情,想起了他的祖宗皇太极当年攻打北京城时的场景,于是描述了一下皇太极的韬略气概,吹嘘一番,并把这场军事行动称为正义之师,并告诫子孙要向先祖学习。是用以歌颂祖宗、告诫子孙,以求清朝千秋万代,而非单纯为百姓祈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