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回族人,明朝太监。他年轻时就跟随燕王朱棣,后来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并赐郑姓,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在明十三陵的长陵,成祖朱棣的长眠处,挂有郑和的画像。
郑和七下西洋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起因,众说纷纭,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和宣扬大明威德,此外还有防范帖木儿帝国、获取海外朝贡以及出于宗教目的等说法。从永乐三年(年)至宣德六年(年),郑和一共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今非洲的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
永乐三年()六月,郑和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年回国,当年郑和再次率船队下西洋。永乐七年(),郑和第三次率船队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郑和第四、五、六次率船队下西洋。
宣德六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七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对当时世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都带来了积极地影响。首先是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开拓了海外贸易,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等宝贵资料。
其次,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打通了由中国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促进了南洋各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当然,郑和下西洋还有负面作用,它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成本太高,直接导致明朝后期国力衰弱。
假设当年郑和到达地中海
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的船队,拥有62艘大海船,有水手、官兵,医生和翻译等各类人员余人。郑和先后七次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当时明朝军队的火器化程度要高于欧洲,成祖朱棣手下的神机营就是火器部队,它在年就参与了朱棣对蒙古的远征,此后逐渐形成了火枪手在前、弓箭手在后的战术。神机营大显神威的五年后,也就是年,亨利五世才带着英国长弓手打了阿金库尔之战。
假如郑和到达地中海,天马行空一下,可能会改变欧洲的格局。当时欧洲的葡萄牙等国的宗教骑士团迷信在东方有约翰王势力,可以帮助他们对抗异教徒,亨利王子等人的远航也是为了寻找神秘的约翰王。
如果让他们看到来自东方的郑和船队,可能就会认为是约翰王来了,从而与明朝结盟,彻底改变欧洲的格局,甚至明朝的版图也可能会因此扩大。
另外一个影响就是文化方面,郑和航海时期欧洲文艺复兴还只是序幕,郑和船队的到来将带给文艺复兴更现实的模板,也可能会使欧洲国家长期保持对中国的敬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