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原,位于浐河、潏之间,汉代称鸿固原。后来汉宣帝墓在杜城南,原名杜陵,亦称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葬杜陵南,坟较小(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又叫少陵原。现在少陵原泛指两河之间的地区,南起引镇,北到陆家寨。长约1.8万米,海拔-米,高出河面80-米,北望长安,南接秦岭,地势高亢,视野开阔,整个原面呈阶梯状上升。
时有游人拜谒“露天博物馆”——大府井村秦愍王朱樉陵墓
第一代秦王(愍王)朱樉陵,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府井村东北
《长安县志》:“杜伯诗注疏:杜,尧后,杜伯国也。”《通鉴外纪》曰:“(周)宣王杀臣杜伯,而非其罪,伯之友左儒争之。”秦以杜名县,今尚有杜城遗址。《长安新志》: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年)开始在杜设置县治。西汉元康元年,汉宣帝在杜陵北设杜陵县台。
大府井村秦愍王朱樉陵墓前的石雕
明朝年间镇守西安府的13个秦藩王,据史料载,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位明藩王去逝,他们死后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原上,当年各陵墓建筑宏伟,陵前殿堂楼阁竞相错落,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园。然而,同样的朱姓皇族、同样的历史跨度,西安的“明十三陵”与北京的不能同日而语,虽然是西安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陵墓聚集地,却还没有一座碑好好地清理保护起来,其现状令人堪忧。
土埋半截的秦简王墓前石人石马(简王府井村)
第二代秦王(隐王)朱尚炳陵,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东伍村北的杜陵文管所旁。
其中杜陵乡大府井村是最集中的墓葬群,由于第一位秦王——朱樉墓葬于此,其后的四位秦王均傍葬其左右,墓群前(南)仍能看得出当年神道规模,神道两旁对排有大型石雕14件,由南向北依次为:八梭形华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马2对、石人2对和双手持笏必恭必敬的文官2人,另有1对神情凶猛的蹲狮蹲于门阙两旁。华表上的蹲兽已不知去向,有一具石羊也没了踪影,所有墓碑都荡然无存,有些墓被当地村民挖冢取土毁不成形,据村民讲,这些陵墓早已被盗墓贼盗挖一空。
第五代秦王(康王)朱志×陵,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康王井村东北。
由此向东北约一公里处的隐王朱尚炳的陵墓亦有石人石兽拱卫的神道,可惜被“杜陵文管所”的院落拦腰截断,石雕也已被搬动重新摆放,墓碑无从寻找。只有庞留府井村秦惠王朱公锡的陵墓前还有两座碑尚存,碑额篆书“大明宗室秦惠王神道碑”,神道两旁有大型石雕16件,八棱形华表的顶部蹲天禄,遗物虽多但也与村户间杂。今简王府井村北的简王墓的神道两旁也还遗留着刻工极细形神逼真的石雕,有的倒卧在污水旁、有的被弃于农家院落。
第六代秦王(惠王)朱公锡陵,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庞留井村东北。
情形最为紧迫的要数三府井村墓葬群,这里集中着后几位秦王的陵墓,西边墓区已被某国有单位征用,有些墓的封土堆已被夷为平地,有的陵墓被建筑土方包围,原神道两侧的石雕,七零八落散落在砖堆、泥土之中,没了往日的气势与威严……
第七代秦王(简王)朱诚泳陵,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简王井村西北。
西安市长安区旅游管理局的宣传主管在接受《美报》记者的采访是说:明“十三陵”距市区较近,西临大雁塔曲江风景区,南望终南山脉,而且以朱爽墓为代表的墓群相对集中,地域开阔,交通方便,易于开发建成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少陵塬上墓连墓
西安明十三陵明细表
序
姓名
封号
墓葬地
备注
1
朱樉
秦愍王
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
2
朱尚炳
秦隐王
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东伍村)
3
朱志恒
秦僖王
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
4
朱志均
秦怀王
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
僖王无子朱志均进封
5
朱志邅
秦康王
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
怀王无子朱志进封
6
朱公锡
秦惠王
庞留府井村
7
朱诚泳
秦简王
韦曲原简王府井村
8
朱秉欆
秦昭王
大府井村
9
朱惟焯
秦定王
简王府井村
10
朱怀埢
秦宣王
三府井村
11
朱敬镕
秦靖王
三府井村
12
朱谊旐
秦敬王
三府井村
13
朱谊漶
——
三府井村
敬王之亲弟,无封号
14
朱存枢
——
杜陵乡四府井村东北
李自成攻破西安,朱存枢投降被俘。
第十代秦王(宣王)朱怀埢陵,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三府井村东北。
人生没有彩排要懂得珍惜和把握生,当如夏花之璀璨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气贯长虹……微长安,微力量,真态度与您每日相约共享生活之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