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新闻 >> 正文 >> 正文

定陵发掘考古人的凄风苦雪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4/10/14

年10月4日,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以“绝密”的形式送到了有关部门。

这份报告的签名人分别是:吴晗、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他们都是搞文化的,或多或少都与历史有点关系,但没有一个人与考古直接有关。

但是对这份报告持反对态度的人,却是来自考古界的专家:郑振铎、夏鼐。当时,郑振铎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为副所长。

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长陵发掘获得同意。

明代十三陵,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

其中的长陵,则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陵寝,它是明十三陵的首陵,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朱棣时期,明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朱棣文治武功在大明一朝排在前列,陵墓内肯定有着价值巨大的各类文物,他力主修成的《永乐大典》原册估计也在其中。这些,无疑构成了文化界呼吁发掘的动机和理由。

发掘长陵只是计划的第一步,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发掘十三陵的所有皇陵。

因为只有打开皇陵,才能更好地研究、复原明朝的一切。

年12月,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委员会下设考古发掘工作队,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业的赵其昌,被推举为队长。

年5月19日清晨,考古队秘密进驻天寿山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所在地。但探测了数周,一无所获,他们始终无法找到长陵的墓道入口。

考古队一筹莫展,有人提议先找一处规模相对较小的陵墓试挖,然后再挖长陵。经过多方探查,十三陵中的另一座陵墓——定陵进入视野。

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他10岁继位,22岁开始修建自己未来的寿宫。陵寝费时6年建成,花费万两白银。

考古队在定陵宝城一处城墙的上方,发现有几块墙砖裂开了缝隙。于是,发掘从这里开始。直到年5月,考古队才终于发现了地宫的金刚墙,墙的后面就是地宫的大门。

面对这道金刚墙,种种诡异传说流传开来,加上一直阴雨连绵,发掘工作暂时停止。

经过四个月的充分准备,发掘工作再次启动。通过抓阄的方式,最终取下了金刚墙的第一块砖。很快,金刚墙被打开一个缺口,但谁也不愿意第一个进入地宫。于是,他们决定放一只鸡进去,几天以后,鸡安然无恙,金刚墙才被全部拆掉,地宫大门完整地展现在面前。这是由巨大的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大门。

透过石门缝隙,里面漆黑一片。在石门的后方,有一块条形的自来石死死地顶在石门上。9月21日,考古队员用拐打钥匙,缓缓地打开沉重的石门,地宫终于被打开。

地宫由五个极其高大宽敞的殿堂连接而成,全部石结构,没有一根梁柱。穿过中殿进入后殿,触目便是三个朱漆棺椁(梓宫),棺床上下布满了朱漆箱子,因长时间受潮,箱子大半已经朽坏,里面的东西暴露在外,有镶满珠玉的盔甲、宝剑,有闪烁发光的金银器皿,有谥册、宝印,有木马木俑,有精致的凤冠,有小巧的房屋模型……

定陵地宫三口棺椁中停放的是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三人的尸骨。

夏鼐亲临现场指挥,发掘人员撬动棺盖,伴随着棺盖倏然而起,只见梓宫中塞满了各种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

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先是一床红底绣金的锦缎花被,掀开后,里边露出了形态各异、色彩不同的道袍、中衣、龙袍等。在各类袍服、衣料的下层,深藏着一件稀世珍宝,这就是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龙袍。

当发掘人员清理到第十一层,发现一条两边对折的锦被。打开锦被,万历帝的尸骨显露出来。

定陵的发掘清理持续了两年多,共计出土各类文物余件,不乏国宝级的珍品,有善冠、冕冠、龙袍、玉带、皇后的百子衣等。

其中的丝织品应该是最具价值的。在定陵发掘之前,民间很少见到明代丝织品,存留至今的实物更是凤毛麟角。定陵出土的整匹丝织品,每卷上都有“腰封”,写着尺寸、时间、产地、质地,极为难得。

而在万历帝头骨右侧圆形盒子中发现的金光闪烁、富丽堂皇的翼善金冠,更堪称国宝中的极品,是至今为止唯一出土的皇帝金冠。翼善冠质地为金线,整体的拔丝、编织、焊接等技艺,超卓绝伦,标志着明代金属镂织工艺已登峰造极。此外还出土了四顶凤冠,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各个都精美异常。

棺椁中发现的衮服,则是龙袍中最为珍贵的精品。这件十二章福寿如意缂丝衮服,是中国迄今所见到的唯一的缂丝衮服珍品。直到年,定陵博物馆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该所花费整整五年时间,才织造完成。

棺椁中的三具尸骨,被发现时均已不同程度腐烂,但骨架保存尚且完好,且毛发依旧富有光泽。

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万历的尸骨进行复原,得出结论:“万历帝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从骨骼测量,头顶至左脚长1.64米。”

年9月经专家研究,将出土的大部分文物进行公开展览,同时在北京以北40公里左右的城郊成立了定陵博物馆。之后考古工作者便对剩余的文物进行修复、复制等相关工作。

然而,悲剧的一幕也就此揭开。

受运动干扰,清理工作一直磕磕绊绊。

因技术限制、文物保护意识不足,加上当年的文物库房太过简陋,四面漏风,根本谈不上恒温、恒湿、避光,众多只经过简单技术处理的织锦品,被空气侵蚀,慢慢变硬、变脆、变色,轻轻一触,就会成为齑粉。

出土的木俑,要想以完好的状态保存下来,需要在超低温(零下°C)下冷冻脱水后密封保存,但当时的技术设备水平根本做不到。考古队只好用原始的土办法,在锅中融化白蜡,试图将木俑上裹一层蜡来防止氧化和变形。这种土法阻止不了木俑变形变色,表情扭曲。

后续出土的丝织品,有人建议进行托裱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整个处理过程竟无一名专业人士指导。托裱完毕后,专精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先生特地前来观看匹料,想做一些研究,看完后沈先生留下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怎么有的装裱成品显露的是织品反面?”

外行指导内行,远不至于此。

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认为,复制的白灰水泥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腐木需要清理出去。

于是地宫中的棺木被抬出来,三口巨大的金丝楠木棺木被丢下了山沟。

一周后,夏鼐闻听,气得全身发抖,脸色煞白,立即打电话让人重新捡回棺木。可是山谷中却再无棺木踪影,据说被附近的村民拾去,制成了两口棺材、两个躺柜。

7年后,特定时期到来,被热血冲昏头脑的年轻人浩浩荡荡地冲向定陵。

保护地宫的大门,被生生地撞开,地宫里的一切都以“砸烂旧社会”的名义肆意破坏,雕塑被打得面目全非,中殿宝座前的万年灯被一把火烧毁。

暴力浪潮吞噬了定陵的一切,石碑被泼上油漆,仓库里文物被砸毁烧毁。

年轻人甚至将保存的三具尸骨拖出地宫,他们将万历皇帝的尸骨居中,将两位皇后的尸骨放置在左右两边。

一场针对作古多年的三位皇族的批斗大会随之开始。

群情激奋下,众人搬起石头砖块砸向三具尸骨,尸骨被砸得七零八碎。他们还放了一把火,尸骨化作灰烬。其后大雨倾盆,骨灰也被冲刷干净。

所幸当时的仓库管理员趁着混乱,拼死保下了包括万历皇帝的翼善冠和皇后凤冠在内的一部分文物,以及一些珍贵的资料。

无法用言语形容定陵发掘所带来的一切。

史称“定陵发掘第一人”的赵其昌晚年说:“定陵当时我是赞成挖的,但就是因为我经历的一切,现在我哪一个帝王陵都不赞成挖!”

他曾经无奈感叹:“损坏没有发生在发掘之初,而发生在发掘之后,这是万万没有料到的。不无痛心,更不无遗憾,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定陵发掘,当时曾震动世界,中国各地也纷纷跃跃欲试,准备发掘各地的古代陵寝。如果不是鉴于定陵教训,有关部门强力制止,类似的惨剧不知还会上演多少。

但也有人不认同定陵开掘是原则性错误,只认为有遗憾。他们的理由是,定陵发掘弄清楚了玄宫结构,有图样有文字,结构描述准确、记载详实。其次,弄清楚了帝后的葬式,还出土了一大批文物,关于文物的研究之后并没有完全被尘封,年定陵博物馆建成开放,让无数人增长了见识、开拓眼界。

当然,真正的考古灾难是花钱挖了遗址,却一没出报告,二没保存好一手资料,只是弄了几个标本或者复制品,放到博物馆里沾沾自喜。

定陵发掘的报告,在几辈人的努力下,直到年才完成,这还多亏有了当年仓库保管员舍命保存下来的那批珍贵资料。

但这份时隔30多年后形成的报告,因为大批出土文物被毁和原始资料丢失,学术价值多少都会打上折扣。

严格来讲,考古学的发掘也是破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逆的,如果没有尽可能细致地记录下所有能记录的数据,尽可能保护住所有能保护的文物,就还不如不发掘。

相比满足一己的求知欲,更应该为古迹的过去和未来负责。以求知的大义去粉饰内心的欲望,其实是一叶障目。

可以肯定的是,定陵确有风雪,对考古人来说,那是凄风苦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