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按着节气派遣官员祭陵是陵寝祭祀的主要形式。
在嘉靖皇帝之前,天寿山诸陵的遣官祭祀活动,是遵照明初所定的南京孝陵祭祀制度而进行的,每年的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冬至三节,以太牢致祭。
嘉靖十四年(年),嘉靖皇帝对天寿山陵寝祭祀制度进行重新修订,改为每年四大祭:清明、霜降、中元、冬至时,派遣官员祭祀,已故帝王的忌辰、正旦(正月初一日)、圣旦(已故帝王的生日),为三小祭,以酒果行香。
?明代皇帝在四大祭时,也会亲自到昌平皇陵祭祀,它有两个专用名词称为:“躬祭、谒陵”,即皇帝亲赴皇陵祭祀行礼。皇帝祭陵要至少提前半年就要做好准备工作。皇帝躬祭整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即:发京、致祭和回銮。但在此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皇帝决定祭陵,先通知礼部,让礼部选择陵祭的具体日期及上呈仪注详情,然后再交由皇帝决定何日祭祀。每次皇帝祭陵,随行人员众多,皇太后、皇后、妃嫔,再加上众多官员,队伍庞大人员众多,仆役、水车、钱粮大车、护卫官兵等,需要上万人。
???????????隆庆穆宗皇帝昭陵明朝相对于清朝皇帝来说,十分懒惰,昌平皇陵距北京城仅八十里,很少有皇帝亲自到皇陵祭陵。有好几位皇帝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过紫禁城,更别提出城祭祀自己的祖先了。自永乐皇帝定都北京,选昌平天寿山为陵址,到崇祯皇帝,一共有14个皇帝,只有宣宗、英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六位皇帝到十三陵祭陵,其中的世宗,神宗还是打着祭陵的旗号,实际为自己选陵址而去的皇陵,他们的陵墓建成后,生前再也没踏入十三陵一步。????明代皇帝祭陵仪仗队
皇帝祭陵的仪式,十分繁琐。太常寺要提前准备好祭祀用的祭品。翰林院撰写好祭告文,锦衣卫设丹陛大驾随行。皇帝任命文武大臣留守京城,分调武将把守京城九门和临近皇陵的各山口关隘。户部准备好给扈从官军的赏银;工部差官修理桥梁道路;光禄寺预备御膳酒饭供具;教坊司备大乐。随行官员除了阁臣之外,还有五府都督府及九卿衙门的属官,太常寺、鸿胪寺堂属官,光禄寺、太仆寺卿,翰林院学士和日讲官,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府尹,六科官六员,十三道官十三员等。
??皇帝乘坐的车辇?皇帝出京时,要带领后妃告祭太庙。皇帝车驾发由长安左门出皇城,后妃们的辇轿由东安门出皇城。扈从官员要提前到德胜门等候皇帝。留守的文武百官,穿吉服到德胜门外送皇帝。
?万历皇帝乘马图
?万历皇帝乘船图
从德胜门到昌平沙河镇巩华城行宫四十里,皇帝到达沙河已经是傍晚,皇帝进入巩华城沙河行宫,进膳后,接驾的昌平地方官员和百姓们晋见皇帝请安。据《隆庆昌平州志》记载:嘉靖十四年秋,明世宗谒陵经过沙河时候,顺天巡抚,七差御史,蓟州,霸州,天津兵备道官以及昌平知州等官率师生、耆老人等跪迎于沙河大道之东,天寿山守备率八卫指挥千百户等官跪迎大道之西。皇帝进入沙河行宫之后,众人到行宫大门之内,中门之外再朝拜皇帝行五拜三叩头礼,礼毕即退,众官等皇帝祭陵回驻沙河时再次施礼迎驾。每次迎驾时候皇帝都会对迎接官员赐以酒饭。
??随行护卫皇帝的锦衣卫
皇帝在沙河行宫住宿。第二天一早,皇帝与随行的文武官员处理奏报后,从沙河启程直到十三陵大红门。皇帝下辇由大红门左门进入陵区,进入大红门内,皇帝再次坐辇到永陵村南的感思殿行宫。进膳后,接见随行的文武官员。第三天一早,皇帝穿黑布祭服到长陵致祭永乐皇帝,然后再到其父的陵园祭祀。隆庆二年,隆庆皇帝祭祀长陵后,又到嘉靖永陵祭祀;万历八年,万历皇帝祭祀长陵后,又到嘉靖永陵、隆庆昭陵祭祀。其他皇帝的陵园,每陵派遣六员官员代表皇帝进行祭祀。祭陵完毕后,皇帝在陵区视察自己的陵园工程建设,或逗留二三天,或一两天不等。
??载运物资的马车
回京时,随行的文武官员先行一步,到沙河行宫迎驾。在沙河行宫住宿一夜,第二天早上,接见迎驾的昌平州地方官员和百姓们,赐给百姓们酒肉宴席,免除昌平州本年税费。下午到达德胜门,留守京城的文武百官及百姓等,都在德胜门外迎接皇帝回京,教坊司奏乐鼓吹伴奏。回到紫禁城后,先到太庙祭告各位先祖,整个祭陵过程才算完成。祭陵结束,皇帝要赏赐随行的官员、迎驾护驾的锦衣卫官兵,以及守护边关的兵民。皇帝祭陵的赏赐多达二十万两。
?????明代昌平沙河巩华城
??巩华城内的沙河行宫
每次皇帝祭陵,队伍庞大人员众多。谒陵不过六七天,准备工作要提前半年。耗费大量钱财,增添北京郊区百姓的经济负担。据《宛署杂记》记载:万历十六年万历皇帝祭陵仅宛平县就准备:膳房甜水车一百辆,女轿一百乘;搬运男夫一百二十六名,青绢帏幕五十副,蓝绢里帏五十副,雨轿帏五十副,轿棍三百根,绊轿底红麻绳三十三斤,绊轿蓝绵花绳;轿帏飘带用红绿绒羊皮金,灯笼二百个,油烛四百五十枝,系灯笼花带二百条;女轿夫一千六百名。随驾钱粮大骡车七十二辆;席一百三十八领,笤帚二十八把,罩篱二十八把,酒钟二百五十个,瓢二十四个,马尾萝一十三个,食盒十五抬,托盘六十面,木碗四百个,板凳二百条,木桌二百张,缸二百口,麻绳二百条,木桶四十三只,吊桶二十六只,水斗七个,蜡烛两千枝,锡酒壶二十八把,锡汤壶二十一把,锡茶壶七把,瓦盆二十五个,砂锅二十八个,打炉灶二十六座,灯笼六百个,路旁搭茶棚十二座,烟子十八斤,茶叶六十包,绿豆八斗,麻绳五十斤,缸二十四口,锅二十四口等。皇帝祭陵虽说极力简行,即使这样,花费也是不小,费用多出自昌平州、大兴、宛平二县。
随行的文武官员?皇帝谒陵,除了陪王伴驾的高级官员外,其他随行的次要官员,都要在头天晚上赶到昌平州城,以便起早儿在陵区接驾。这些官员茅屋不肯住,公署衙门又容纳不下,只能到相关部门借宿。比如兵部官员住在昌平城中的各陵的卫署,户部官员住在户部仓司,给事中住在文庙中的刘蕡祠,翰林学士住在文庙,御史住在昌平东、西察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