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三面环山,另外一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目前北京有常住人口多万,并且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年,年供水量达到了41.7亿立方米,相当于多个西湖的蓄水量。这么多人口生产生活所需的水资源是如何解决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的水源史。北京的水源史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70多万年前就有远古人类-山顶洞人在此生活,历史上曾有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在辽、金、元在北京建都的时候,北京附近河网密布,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北京地区的延芳淀,其面积就有方圆数百里地,后期受人为活动的影响逐渐减小,变成目前的湖泊湿地。而这些天然的水网和湖泊就是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源,在距离水源地比较远的地方,人们就通过打水井来获得淡水。“胡同”两个字在蒙古语中的就是水井的意思,这代表了水井在古代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到了近代,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外来技术的传入,年北京地区的第一座自来水厂-孙河水厂建成投产(主要水源来自温榆河)。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首先摆在新中国面前的难题就是解决北京地区农业和百姓的生活的用水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天然地形,经过人工的改造加工使其变成一个能储存足量淡水的水库。这样一来,既能解决用水问题,又能把雨季多余的雨水拦截储存起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一举两得。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水库-官厅水库就在北京西北方向,北京和河北省交界处的延怀盆地内建成(大坝位于河北境内)。该水库库容41.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太湖的水量。此后官厅水库一直都是北京主要的水源地,可是时间到了80年代,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官厅水库的水量和水质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和恶化,在年退出了北京城市的供水系统。我们都知道南水北调工程首次向北京地区供水的时间是年,那么在年到年这11年间,北京的水源是如何解决的呢?水源地又是哪里呢?答案是距离北京中心城区90公里的密云水库。这个水库修始建于年,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到年就建成使用了。建设库容在43亿立方米左右(43.75亿立方米),位于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潮白河的上游地区。建成后从未“满载”运行过,该水库目前最新的蓄水量是23亿立方米左右。密云水库的历史我们从上文也可以知道,在密云水库建设完成之前,在北京周围就已经修建了诸如官厅水库这样的大型水库,以及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水库(比如说,十三陵水库和怀柔水库)。可是这些水库的水量还满足不了北京对水资源的需求(官厅水库虽然蓄水量大,但是只有部分水源是供应北京地区的)。于是建造密云水库就被提上了日程。水库在年开始动工修建,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施工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基本建成了密云水库,可谓了工程建设上的奇迹。并且在年,唐山发生里氏7.8级的大地震(距离北京只有公里),水库大坝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说明了水库大坝的坚固,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年“京密引水渠”一期工程建成后,密云水库就立即分担了北京城区大部分的用水需求(其他一小部分由官厅水库,怀柔水库等供应),大大缓解了北京的供水问题,也使得大家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每年的用水量都在不断攀升,为了继续保障北京城区的用水需求,从年起密云水库停止了向津冀地区供水,成为了北京的专供水源地。现在,在南水北调工程和密云水库的保障之下,首都北京的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