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文化肇始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随着狮子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成熟,狮子的艺术形象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而其中以石狮造型艺术尤为突出。
中国石狮艺术最初出现于汉代帝王、贵族官僚陵墓前神道两旁具有护卫的石刻群中,并由此传袭,经由魏晋南北朝、唐,至宋代以后渐入民间,使用也日趋广泛。此间,石狮艺术受思想观念、时代精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型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到了明清,石狮的造型开始稳定,并趋近程式化。
汉代石狮-山东武氏祠
在古代的中国,是没有狮子这种动物的。
狮子来到中国,要感谢东汉时期出使西域的张骞,汉武帝时期,汉朝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便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丝绸之路”的开通,联通了中国与中亚各地的关系,不仅将丝绸、青铜器、玉器等传入了西域,也给当时的中国带回了不少新奇东西。
除了石榴、葡萄、胡萝卜、蚕豆等各种食品之外,西域各国还给中国送来了骆驼、鸵鸟、汗血宝马等各种神奇动物,而被我们称作“万兽之王”的狮子,就是这个时候作为贡品被送来中国的。
因为狮子形象雄伟,很符合当年的“帝王之气”,所以深受历代帝王的喜爱,因此外邦友人便常常进献这种动物。与此同时,狮子的绘画、石刻也逐渐出现。而石狮子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狮子颇受帝王喜爱,被认为是祥瑞之兽,有辟邪的作用,石狮子的地位也随之升高,在古代除了皇帝,也只有王公贵族和七品以上官员门口才允许设石狮子,用来镇宅,而普通百姓为了获得狮子所带来的“祥瑞”,节庆时候便兴起了舞狮,且这一项传统至今仍然存在。
汉代狮子造型为虎头狮身,昂首阔步,庄严威武,矫健刚劲,敦厚沉实,有强烈的感染力。从侧面看脊柱动态呈S线,狮子显得矫健而充满跃动之势;装饰手法多样,以圆雕、浮雕及线、面、体相结合的手法雕凿鬣毛、颌须及身躯上的卷云纹、火焰纹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狮子造型多为仰首,作迈步前进状。形体硕大,体态凝重,气势恢宏。风格圆浑俊美,形态豪放飞动,装饰华美。
汉狮子受生产力所限十分粗糙
随着东晋汉文化衰落,来自中亚拜火教文化逐步输入,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和艺术鉴赏力,出现了北朝一批突然出现的石雕艺术高峰。
隋唐源自鲜卑贵族。狮子造型逐渐定型化。狮子石雕多呈蹲坐式,外形呈三角形构图。狮子形象鲜明而强烈,体魄雄伟,气势非凡,寓写实于装饰,有很强的建筑感、重量感。狮子作为石狮雕刻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石狮雕刻影响深远。
唐代石狮-上海博物馆馆藏
唐代三彩狮子,日本大阪市立东洋美术馆
唐石狮纳尔逊阿特金森博物馆
明代是中国狮子艺术在晚期的-一个发展高峰。从现存作品来看,明代虽力图恢复唐宋时期的那种雄迈作风,但传统的狮子造型终究抵不住世俗化和商品化的潮流。狮子造型从此渐渐趋于程式化。明代狮子的塑造非常广泛,不仅在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帝王陵墓、宫殿前,甚至在--般的住宅门前都可以看到好多狮子。明代帝王陵狮子追求唐宋的雄风,但与唐宋相距甚远。明代狮子的总体气度较弱,特别是“十三陵”的狮子,造型臃肿、形象呆滞,尽管用料考究、制作精细,但缺乏内在的精神和气度。从形象上来说,走狮、立狮极少见到,所见都是蹲坐的形象,且装饰性愈强,狮子滚绣球、母子狮等造型多见。明十三陵的石獅虽然体积还较庞大,但已经失去原先那种博大坚实的气魄和朴素干练的特点。圆筒状的身躯、蓬松的卷毛.缺乏神态的刻画,只觉-.种软弱无力感,似乎连石头的重量感也没有。所以这些石獅在陵墓前,已经没有那种震慑力,只是作为陵墓的摆设而已。
乾清宫门前铜鎏金狮子
清代的狮子造型,程式化特征更强,墓道守卫狮、守门狮,都是雌雄成对的,雌狮都伴有小狮。精神状态方面更趋向于衰靡,如帝王陵墓前的守卫狮子仪而不卫,狮子仅仅成为摆设。雕刻手法也达到成熟的程式化的阶段,卷毛、铃铛雕饰细膩而丰富,眼、口、鼻、尾的细部刻画精微不苟。如故宫内的一对铁狮,虽然仍呈蹲坐式,但身体已趋下趴之势。头部特大,其宽度超过胸和双肩的总和,胸窄而内收,四肢短小,头顶肌肉如疙瘩,卷毛呈高突螺旋状,嘴扁平并有彩带缠绕,.--小狮伏于身上,一小狮被踩于脚下作龟缩状。雕刻虽精细,但繁琐有余气势不足。造型偏重细节,整体感不强,神态上趋向喜乐。至清后期,大多数造型都较繁琐,不顾整体,甚至粗糙不堪、造型丑陋。繁琐的纹饰只能说明造型理想的萎靡和审美趣味的俗化,自宋以来日益衰竭的国力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根源。
北京恭王府石狮
清康熙孔雀绿釉加紫狮子
清代掐丝珐琅狮子香熏
中国狮子雕刻造型更多地来源古代艺术家的想象,这种想象又明显制约于不同时代的民族自信心和审美倾向。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的两汉时期,经济、文化等方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尽管狮子雕塑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显示出矫健质朴的艺术风格。唐朝时期,中国的国力强大,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前,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历朝历代罕有其比。狮子的造型当然不止以上描述的几种,每一种类型都毫无例外地张扬着-.种轩昂、雄强、博大、雍容的精神气度。唐以后的中国,文治胜于武功,寄托着人文理想的狮子雕塑也就渐渐趋于甜媚和萎琐,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的形象说法确实能说明问题。根源于民族自信心的审美理想在历代狮的造型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体现。
要收藏一尊好狮子自然要最漂亮的唐狮子。
市面上买不到达到要求的唐诗狮子耗时半年自己做了一尊调试各种细节和大小材质终于推出量产版。
多种测试打印版本
12cm高约1.3kg重
青铜热着色石纹效果
偏白和偏红两个版本测试最好看
就叫昭陵六骏里的白蹄乌和飒露紫吧。
按订单生产,一个多月交货。喜欢的可以下单啦。
很漂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