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游记京城旧事民俗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9/12

万历三大征:万历二十年二月,已降明的蒙古鞑靼部人反叛,至九月被平息。

:该年四月,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向明朝求援。

援朝战争达六年之久。

: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于万历十七年始,时叛时降。

援朝战事结束后,明廷集中兵力,彻底平定杨应龙之乱。

以上三次军事行动称“万历三大征”,三大征有力地维护了明朝边疆的稳定、版图的完整。

神宗以清算张居正为亲政的基础,树立帝王的权威,亲政初期即有“三大征”的斐然政绩。

从中也可以看出神宗对权利的欲望,不缺决断重大机务的胆略,绝非一个平庸的皇帝。

但是却有三十年不临朝,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李成梁,辽宁铁岭人,镇守辽东30年,多次打败蒙古贵族与女真贵族对辽东的侵扰。

万历八年,神宗建石牌坊表彰其军功。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州女真首领,在基本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政权,割据辽东。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明。

次年四月,明廷以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李如柏等为副,分四路进攻后金。

在萨尔浒一战中,努尔哈赤以少胜多,五天内三次大败明军。

此后明朝对后金的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东北地区的藩篱逐渐丧失。

晚明时期,万历朝虽党争纷纭、财力匮乏、军备废弛,大明帝国对内的专制统治、对外的军事防御都在日渐衰退。

但是万历朝的社会生动活泼、经济及科技文化却成就斐然。

利玛窦和徐光启碰撞出了中西文化与科技的火花。

利玛窦最早把“星期”引进了中国。

期间的文化科技成就还有《西游记》《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

以下这位是最牛X的游记写手了吧

明代中后期,政治环境更为险恶,仕途的坎坷、对官场的畏惧让许多士人产生了对“山林之乐”的向往。

然而,日日远游并不现实。

于是,修筑园林就成为他们隐逸山林的寄托。

因此,明代中后期,尤其是江南地区,建私家园林之风大盛。

皇帝初即位,最开始考虑做的一件事就是为自己修建陵墓。

在北京昌平,有一个明朝帝陵群,那就是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着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境内的天寿山南麓。

天寿山原名黄土山,明成祖朱棣在此选定陵址后,改名为天寿山。

燕山余脉至西北高原逶迤而来,在此曲折环绕,成为一道天然屏障。

中间的盆地广袤宽阔,温榆河在盆地中缓缓东流。

在盆地东西两侧有莽山、虎峪山对峙,形成“龙虎抱卫,主客相迎”之势。

四面群山环抱、风光旖旎的环境,正合风水术士所极力赞誉的“山川大聚”的帝陵风水形胜。

(下为明朝历代帝王表)

十三陵立体形态图整个十三陵以长陵的神道为总神道,神道前还有石牌坊、下马碑、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等。

神道两侧有石像生。

每座帝陵前都有神功圣德碑,但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神功圣德碑上有字,其余的均为无字碑。

长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风水格局长陵北面有天寿山主峰,是长陵的少祖山,其山势来自太行山,远接昆仑,如此巍巍的发祖之山就是古人所说的中国三大千龙之一的北千龙。

天寿山主峰前的几座山,分别是长陵的父母山和穴星。

这些发祖之山、少祖山、父母山、穴星共同构成了长陵的玄武,东面的莽山、西面的虎峪山分别是长陵的青龙和白虎。

前面有宝山,是长陵的朱雀。

长陵的“四势”山之间,也有小的山峦将四势山连成一体。

整个地貌周围高、中间低,形似铜锣,而长陵居于中间。

此外,还有许多可称道的吉相。

总之,天寿山是“山川大聚”的吉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