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细数北京周边的古代帝王墓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9/12
中科爱心救助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81.html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北京,早在公元前年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辽、金、元、明、清都把都城定在了这里。

历朝历代在北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地上、地下文物和遗迹,帝王墓便是这些遗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北京的帝王墓并不只是我们熟悉的明十三陵。

大葆台西汉墓:中国西汉晚期的大型木椁墓

北京地铁房山线有一站叫做大葆台,这里保存着一座巨大的西汉古墓,这就是著名的大葆台西汉墓,在这里保存完好的1号墓里,发现了最早的结构清晰的黄肠题凑。

经过考古发掘,大葆台西汉墓1号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卒于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的广阳顷王刘建,而西侧2号墓的墓主人则是他的妻子。整个大葆台汉墓的坟丘高达8米,南北足足有90米,东西也达到了50.7米。墓圹底部长达23.2米,宽到18米。

墓道在南边,与甬道相接的一段用木材构筑。墓圹内用木材构筑了甬道、外回廊、中回廊、黄肠题凑、内回廊、前室和棺房等其中内回廊和中回廊之间的黄肠题凑椁墙用柏木条横向垒筑成。

另外墓道内有彩绘朱轮马车3辆和马13匹。外回廊内置豹、马、雁等禽兽和陶器、铁器、漆器等。内回廊主要放陶器,前室放漆床、六博和陶器等。棺房内有五层木棺,出土大量玉器及玉衣残片。墓中共出文物余件、五铢钱百余枚。

年,在1号墓上建成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另外在石景山区老山驾校的环形公路的东南段北山坡上,公安部门在年底破获的儿一起盗掘古墓案中发现了一座同为西汉的大型墓葬,并被定名为老山汉墓。

年2月24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这座老山汉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同样拥有巨大的黄肠题凑,虽然这座墓的墓主人下葬后不久就被盗掘,从仅存的信息和文物推断,墓主人很有可能是燕剌王刘旦。专家认为老山汉墓是北京继明十三陵和大葆台西汉墓以外的重大发现。

金陵:曾经的燕京八景之一

都知道北京有著名的燕京八景,其中一个景色就是金台夕照,最早在金朝初定这个景色的时候,并不是现在的金台路,而指的就是位于房山区的金陵。

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在年定都北京,称为中都。于是在建都的同时,在现在房山区的车厂村至龙门口一带修建王陵,一直延续了三个朝代,范围达数十公里。

目前的遗存以九龙山为中心,包括清朝入关后重修的三合土宝顶一座及宝顶对面的享殿遗址、碑亭遗址、神道遗址。陵区到处可见散落的琉璃瓦件及残碑断碣等。此地有睿陵(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兴陵(葬金世宗完颜雍)、景陵(葬金睿宗完颜宗辅)。金陵对研究金代历史发展及其变迁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的石刻可以在南长河畔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

耶律楚材墓——颐和园里的一处秘境

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嘉定八年(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

耶律楚材在元朝的时候长期担任中书令,先后辅佐了成吉思汗、窝阔台父子三十多年,死后谥号文正,追封广宁王,他的墓就在我们熟悉的颐和园,并在这里为他建立了一个祠堂——耶律楚材祠。

这座耶律楚材祠,传说最灵异的就是翁仲,没到夏天的晚上,就会有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他眼部,许多人认为这是个妖孽,于是被推入水中。到了清朝修造清漪园的时候,原地恢复了祠墓,并立碑记录前后的缘由,告诉后人耶律楚材的功德。

如今我们在颐和园里看到的耶律楚材祠,是光绪年间重新修建的。耶律楚材的墓在后院,罩于三间北房。另外建有祠堂三间,都是筒瓦硬山箍头脊,里面供奉着耶律楚材塑像。祠堂对面立有3.1米高的石碑一座,刻有乾隆御制的《耶律楚材墓碑记》,碑阴刻有大学士汪由敦编撰的《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另外那座被认为是邪物被推进昆明湖的翁仲之一。

明十三陵:我们最熟悉的帝王陵

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十九年(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

明朝共有十四个皇帝的陵寝放在了北京,13个皇帝都集中在了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也就是著名的明十三陵。

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目前对外开发的包括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朝另外一个皇帝,并没有葬在这里。他就是景泰帝朱祁钰。景泰八年(年)正月,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朱祁钰被废软禁。不就去世,死后因朱祁镇作梗,废了帝号,以王礼葬在了海淀玉泉山对面的金山口,直到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才恢复帝号,并以帝王礼埋葬,为景泰帝平反,并在嘉靖时期,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

另外在东花市斜街,还有一座与明朝有关的墓祠,那就是袁崇焕墓祠。这座墓祠是在乾隆四十七年(年),乾隆帝为袁崇焕平反昭雪后,由后人为纪念袁崇焕修建的墓祠。这里的祠堂有五间正房,在前廊两端及室内墙壁上镶嵌有李济深撰写的《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袁崇焕手书的“听雨”石刻至今保存完好,镶嵌于墙壁之上。这里的袁崇焕墓埋葬有袁崇焕的头颅,墓前立有道光年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坟旁边的小丘是当年舍命埋葬袁崇焕并世世代代为之看坟的佘姓义士之墓。

在西城区车公庄大街路南,有一组埋葬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坟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朝万历十年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于万历二十九年到达北京,向万历皇帝进献自鸣钟、万国舆图等物,并与士大夫交往,以传授西方科学知识为布道手段,同时把我国的科学文化成就介绍到欧洲。死后神宗“与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沟嘉兴观之右”。墓为土丘形,前立螭首方座石碑一座,碑额十字架纹饰,碑身刻中西文合壁“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墓地以砖砌花墙围绕,左右两侧分别有南怀仁、汤若望二外籍传教士的墓和碑。

清朝——众多王爷坟散落周边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帝陵均在河北,没有葬在北京。但是北京周边遍布着许多王爷的坟墓。比如建国门外的豫王坟,既豫亲王多铎的墓;八王坟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坟墓;城西五路居有郑亲王的墓等等。这其中的佼佼者包括:

七王坟(又称醇亲王墓),是清末第一代醇贤亲王奕譞的陵墓,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十七岁被封为醇郡王,后因协助慈禧太后发动北京政变,被赏赐亲王“世袭罔替”的恩荣,加封醇亲王爵位,是晚清显赫的家族之一,年,奕譞病死,死后大清按照皇帝典礼为其举行丧葬,葬于妙峰山,其位于北京西郊北安河西北10余里的妙高峰古香道旁。七王坟址早在唐代就是佛家圣地,“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墓地有四个宝顶:正中大的为七王奕譞之坟,左右三个比较小的是他的三个妻子之墓。

孚郡王墓又称九王坟,是道光帝第九子奕譓。孚敬郡王是光绪生父醇贤亲王的唯一的同母弟弟,是光绪皇帝最嫡亲的叔叔,地位尊崇。生前养尊处优,死后哀荣优隆,上谥号为孚敬郡王,墓地也格外漂亮。孚郡王墓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墓坐西朝东,南北宽80米,存有石桥、碑亭、隆恩门、隆恩殿和宝城、宝顶等。碑亭坐西朝东,高8米,单层歇山式,四周各有一券门,上刻有缠枝莲花纹。亭中立有九王墓碑,高7.5米。园寝北侧建有阳宅,为三进四合院布局。正殿隆恩殿高8.1米,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单层歇山式,一斗三升斗拱,顶为盘龙藻井,长方形青条石台基。墓区有柏树、白皮松株。

另外,有一个清朝大臣的墓也极具特色,那就是协助康熙皇帝统筹平定“三藩之乱”和抵抗俄罗斯入侵的军需(督造战船),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伊桑阿的墓。伊桑阿墓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岳各庄镇皇后台村,墓前有华表、墓碑、石狮、石枋等石刻。1对华表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底部须弥座呈八角形,须弥座的上、下枋和束腰部位,雕刻着仰覆莲花和云朵。座上置八角形石柱,柱顶蹲坐望天犼,昂首翘尾。华表后面是2座石碑,即伊桑阿墓碑,高4.8米、宽1.2米,螭首龟趺。额篆书“御制”。碑文为满汉合璧,立于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十八日。伊桑阿墓碑与大型雕刻石牌坊之间,有头东尾西的石狮1对。石牌坊面东背西,面阔约二十米,五门六柱。石牌坊明间横梁上楷书“崇祀贤良”,下侧石垫板楷书:“大学士伊文端公之墓”。相关的墓地石刻存放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