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无私无畏,电影中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9/24
北京好皮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上一期“电影里的百年风云”,我们带大家回顾了那些年,电影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事。

有展现毛主席谈判和领袖能力的《重庆谈判》,有全景式描绘人物历程的《毛泽东的故事》,有侧面记录毛主席如何影响普通人的《库尔班大叔上北京》,我们从三个视角为大家展现了国家领袖的光辉一生。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电影里的百年风云”特别企划系列专栏的第二篇,这一期,我们将带大家看看建党年间,那些电影里的感动人心的英雄故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近代民族复兴的变革时期,涌现大批民族英雄和英雄团体。无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商人、共产党员还是海外华侨,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利益与安全、尊严与荣誉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电影为我们打开一扇窗,通过光影的魔法,让英雄儿女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

董存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也是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关于他的故事,最有名的电影是年的《董存瑞》。

董存瑞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南山堡村人,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董存瑞只读过一年书就辍学了,在家中帮父母干农活。

全面抗战爆发后,董存瑞积极参加儿童团的活动,并当选为儿童团长。他的革命生涯,是在这一时期拉开帷幕的。

年,董存瑞因成功掩护区委书记躲避日寇追捕,立下大功,被当地村民誉为“抗日小英雄”,当时他13岁。

年,董存瑞参加八路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军队战士,这一年,他16岁。

年,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光荣入党,这一年,他18岁。

年5月,“冀热察战役”打响,董存瑞所在部队前往冀热察战场,敌人事先在此修建大量结构特殊的桥形碉堡,极大地阻碍了部队进攻,两组被派去炸碉堡的战友先后牺牲。

5月25日,总攻的号声吹响了,战友们冒着弹雨开始冲锋。为保证部队顺利前进,左腿负伤的董存瑞毅然决然地扛起炸药包冲到桥下,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碉堡,他以生命为代价,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这一年,他22岁。

董存瑞的故事,感动过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他的英雄行为展现的大无畏精神,感染了一代代年轻人。

在50年代,他的事迹传遍了全国,是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楷模。

这部电影上映之前,歌剧《舍身炸碉堡》完成了创作,于年5月下部队演出,当时,董存瑞生前的战友都观看了这部歌剧。之后,歌剧在北京汇报演出时受到好评,还被推荐参加了在匈牙利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

歌剧成功之后,电影局的领导决定将董存瑞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丁洪、赵寰、董晓华三位编剧,兵分两路,分别前往董存瑞的家乡,部队进行深入采访。年那一年,董存瑞生前所在的6连正在朝鲜作战,编剧们还曾申请去朝鲜采访,走到了丹东市,正赶上部队换防,6连回到了国内。编剧们就与班里见证过英雄壮举的战友进行了座谈,掌握了许多素材。

后来,创作团队又到长城附近,延庆、怀柔、十三陵一带,沿着董存瑞战斗过的地方,走了十几处旧战场,实地采风。

在前期素材收集阶段的工作完成后,主创们一起为电影定了一个调——《董存瑞》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必须根据董存瑞同志的实际材料和具体情况出发,力求真实朴素,绝不过分渲染、臆造英雄形象。要选取那些能够深刻表现董存瑞的思想、性格的素材,否则,哪怕素材很惊奇动人,也坚决舍弃。

在电影里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他不是完美的英雄,而是在战斗中成长的战士,他身上有着接地气的一面,又缠人又犟又机灵。

比如电影开头董存瑞要求参军这场戏,在街上,他向赵连长边走边问“连长,你应当再考虑考虑啊!”“你看我个头小是不是?这不要紧!到了队伍上在您的领导下,小米饭一吃,还能窜一窜!”“给你当个勤务兵总行吧!给你当小鬼,嗳!先不发枪也干!”

这几句台词一出,就把董存瑞的个人性格描绘地非常生动,这种执拗、倔强的性格贯穿了整个剧本。在入党之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枪火洗礼,他褪去鲁莽、冲动,逐渐蜕变成真正的革命战士。在攻打碉堡的战斗中,董存瑞托起炸药包,把生命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

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不会觉得人物转变的突兀,因为剧本层层递进、层次分明地展示了人物成长的轨迹。导演按照电影文学本的时间顺序拍摄影片,从“参军”、“王平牺牲”、“子弹问题”、“救火”、“请战”直至“舍身炸碉堡”,这样拍摄,也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演员张良的表演,成功塑造了董存瑞的光辉形象。

故事片《董存瑞》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相当成功的作品,比较完美地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文化部-年故事片的评奖中,获得优秀影片一等奖、优秀剧本文学奖、演员一等奖。

这部电影的成功,让董存瑞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他手举炸药包舍身为国的壮举,也成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董存瑞是民族英雄代表,英勇无畏的行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而我们今天介绍的第二部电影《铁道游击队》,片中的鲁南军区铁道大队则是英雄团体的代表,这部电影曾在上世纪50年代引起轰动效应,相信很多粉丝的父辈都曾看过。

电影有着真实的英雄人物作为故事背景。

铁道游击队成立于年1月25日,受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鲁南地区的一支抗日武装。当时在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煤矿,他们的目标就是阻击日军对资源的掠夺。

在两任队长洪振海和刘金山的带领下,纵横百里铁道线,截火车,炸桥梁,毁铁路,上演了一系列传奇般的英雄事迹。

年5月,铁道队突袭日军洋行,击毙日军谍报队员13人。8月,铁道大队破坏了津浦铁路韩庄段,致使日本运兵军列脱轨。9月,拆除峄县至临城铁轨1.5公里,砍断电线杆百余根,使日军的通讯和交通同时瘫痪。

11月初,铁道大队与运河支队、滕沛大队、微湖大队、边联支队联合行动,在塘湖站附近成功截获日军运布车,并发动沿湖十几个村庄的数百名群众帮助搬运。游击队将这些物资藏于湖区,解决了军区武装部队越冬缺少棉衣的困境。

有一次,铁道大队化装成日军士兵和搬运工潜入临城车站。担负攻击任务的刘金山等人摸到了高岗茂一(日军高级特务,小说《铁道游击队》中日军特务队长岗村的原型)的门前。刘金山打死了高岗茂一的卫兵,高岗茂一正在那里趴着写字,听到枪响后抬头,刘金山第二枪紧跟打出,击毙了高岗茂一。日军苦心经营的谍报网络从此分崩瓦解。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开辟了一条经山东南部西去延安的秘密交通线。铁道大队成功护送刘少奇、陈毅、陈光、罗荣桓、萧华、叶飞等我党干部,穿越敌占区,安全过境。两年时间里,他们先后护送千余名干部往返延安,未出现一次差错。

《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故事里的政委李正是以鲁南铁道游击大队政委杜季伟为原型的,大队长刘洪的原型是鲁南铁道游击大队两任大队长洪振海和刘金山。

小说作者刘知侠自小生长在河南北部铁路边,父亲就是一名铁路工人,他在火车站做过义务服务生,对铁路工作、行车制度都十分了解。这些儿时的经历,让他对铁路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年在山东根据地第一次战斗英雄大会上,他以记者身份访问了铁道游击队的代表,并在省党校结识了他们的政委,萌生了创作小说的念头。在年和年,刘知侠两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线,与枣庄和微山湖的铁道游击队队员一起战斗、一起生活,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年,《铁道游击队》出版,这部小说采用了话本形式和传奇笔法,题材新颖、情节别致、故事线索鲜明,使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小高点。这部小说后来成为读者们争相抢读的书籍,并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越等近10种文字,成为抗日战争文学经典。

后来,改编电影的呼声在群众中越来越高,上影厂顺应民意将其列入摄制计划。很多小说读者对该片的拍摄充满期待,通过各种方式询问、建议。因为小说的热度,上影也决定由小说作者刘知侠直接改编剧本,让拍过《三毛流浪记》《十字街头》的导演赵明参与改编工作。

电影剧本的体裁形式和小说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体量原因,很多情节都需要删除,前面几稿,刘知侠认为已经删了很多,但导演赵明每次看过之后,会再删一些。诸如进山整训、掩护过路、小坡被捕、夜袭临城、血染洋行、打布车等情节都被删了,后来定稿的剧本只有小说的十分之一多一点。突出了原作的主要精神、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影片经过紧张筹备很快投入拍摄,扮演刘洪的是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演员曹会渠,政委李正则由上影演员冯吉吉出演,游击队其他骨干王强、小坡、彭亮、鲁汉等,分别由冯奇、冯笑、仲星火、邓楠等扮演,他们和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气质都是比较贴切的。后来,电影在拍摄的时候,当地群众经常在现场围观,根据人物装扮,就能指认出他们演的是谁……

这部电影的拍摄难度很大,电影是在年7月5日正式开拍,时值盛夏十分炎热,室外的温度已达三十四、五度,而要拍的偏偏是冬天的戏,拍摄中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挥汗如雨,演员们全身都像从水里爬出来一样,化妆师只好不断拿着手巾和纱布帮助演员擦汗。芳林嫂和战友一起送政委到后方养伤的一场戏里,连战马都热得昏倒在地上。

当然这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拍摄铁路的戏份。

故事中,有不少铁道游击队特有的驾车与跳车的桥段,外景地原拟从故事发生地山东选择,但枣庄铁道线太繁忙,而微山湖不适于拍摄,后这部分的取景改选无锡、南京郊区及太湖,在上海市铁道分局支持下,江湾附近拨出了一条还没有正式运行的支线铁路和几列火车供拍摄使用。有关演员在机务的帮助和指导下,跟着火车在上海与苏州之间来回跑,反复练习开车、跳车的关键动作。

在拍摄芳林嫂被押刑场、刘洪飞骑相救的戏份时,剧本里,马匹与火车在同一时间擦肩而过,拍摄中,当刘洪向路口飞奔时,面对疾驰的火车,马匹犹豫了一下,好在仅有两秒钟,就又飞奔穿越了火车,马尾巴几乎碰上。

围观的群众纷纷吓得感叹:拍摄现场就是战场。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经典叙事结构,在人物塑造上也颇有独到之处。整部戏都是围绕着铁道线进行,使得整部影片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叙事风格。

电影从一次扒火车的行动开场,故事循序渐进,构架非常简洁精炼,从与敌军的次次周旋到最终的大决战,故事的主角刘洪与芳林嫂也同样经历了身处险境到化险为夷。而影片最后游击队救出芳林,也是一分钟大营救剧本创作大法的精髓。

拍摄完成后,这部电影在上海做的首轮展映,上座率创了新高,之后,这部电影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观影狂潮,“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浪漫的影片主题歌则传唱至今,历久不衰。

铁道游击队里的英雄人物,他们通过抗击日军的勇敢无畏的行为,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爱国英雄的典型代表,他们有草根的一面,但他们一次次护国爱家的行动中,书写了一段史诗般的传奇。

《董存瑞》和《铁站游击队》描述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但是,在党的发展过程中,还有那么一批无名英雄,他们为我国共产党的发展,新中国的成立,全国人民的解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不为人所知,他们就是我党地下工作者。

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一代经典电影。

电影故事发生在年的上海,延安解放区电台政委李侠来到上海,白天他是一名商人,晚上则躲在阁楼间收发电报。为了进一步做好保密工作,党组织同时安排女工何兰芬与他假扮成夫妻。两人在相处过程中产生真情,结为真夫妻。

日军通过一系列手段发现了电台,李侠被捕,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始终守口如瓶,致使日军以为他仅是为商业电台工作,将他释放。

日军投降后,李侠夫妇又同国民党展开了斗争,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电台暴露了,李侠接到紧急撤退的通知,但此时,他又收到两份极为重要的情报。

为将两份情报发送出去,他让妻子带着儿子转移,自己则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敌人即将到来的危急时刻,李侠争分夺秒将情报发完。然而,敌人的枪口也在此时对准了他。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的人物原型是上海中共地下党员李白。

李白是湖南省浏阳市人,从小勤工俭学,自从母亲去世后,就担负起了抚养弟弟妹妹的重担,也因此辍学了。13岁那一年,他在一位地主家里务工,由于对地主欺负奴役的不满,并且发誓要抓住时机好好学习,推翻地主阶级。后来,他于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他才15岁。

年的时候,他调到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这为他的地下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3年之后,李白受党组织派遣,化名“李霞”,到上海,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

当时,上海的外部环境极其险恶,李白克服各种困难,负责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联络工作,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间的沟通桥梁。后来,在党组织安排下,他与女工出身的共产党员裘慧英假扮成夫妻,掩护电台工作,两人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爱情,正式结婚。

年12月30日凌晨,在与党中央进行通讯过程中,他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李白经受了酷刑逼供,但始终坚贞不屈。

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39岁。

李白是无数无名地下党员的代表,他们的一生都潜伏在黑夜里。默默付出,等待黎明拂晓的到来,他们选择将自己燃烧,将更多的人推向光明。在指挥四渡赤水、组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等过程中,党中央通过密码通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该片的素材由国家安全部一位了解李白生平的人士提供的,经编剧艺术加工改编成了剧本。

在电影里,饰演主角李侠的是演员孙道临,开拍前,其实有人认为孙道临儒雅的气质只适合演公子哥,不适合演地下党员,而曾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的导演,却坚持认为,“孙道临眼睛里有一种深邃的感觉,一种使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所特有的眼神”。

为了这个角色,孙道临曾专程前往李白烈士生前居住、工作以及被监禁的地方,还探访了李白的夫人裘慧英。

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出人物,他还花了一个月,学习如何发电报,电影里关于他发电报的手部特写,都是孙道临自己亲自完成的。在拍摄李侠被捕受刑一场戏前,他甚至亲身体验了坐“老虎凳”的滋味。

在整个人物的塑造上,孙道临也非常注意人物情感和面貌的转变,在上海,拍李侠以湘绣庄写字先生身份出场时,他把角色当成单纯的“生意人”,强调了人物的世故圆滑。

后来,到北京拍摄内景时,他表现了人物正派、诚实的本色,因为在这场戏前,他专门拜访了地下工作的同志,老同志们告诉孙道临,地下工作者虽然会以不同社会职业做掩护,但是,他们的人生底色是不变的,孙道临意识,这部戏不能因为强调“装啥像啥”,却冲淡了人物平凡朴素的真实面貌。在后面的拍摄中,他注意表现人物的个人特质和精神本质,语调和动作会有鲜明的军人气质的流露,在拍李侠与何兰芬相处的戏时,孙道临就有意识地让语调和形体动作与人物在延安时的形象相呼应。

这部传奇式的电影上映后风靡一时,电影把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融入普通的家庭生活中。同时展现了我党在地下工作中使用的蛋糕藏电报底稿,火柴盒藏密码等方法,令观众大开眼界。孙道临饰演的李侠乐观坚毅,勇于奉献,临危不惧,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偶像。

《永不消逝的电波》表面是在讲那个时代,人物的命运跌宕,实质上是在讲那个年代的共产党员的精神和世界观——人活着,有的仅仅是为了自己苟且偷生,有的则在为普罗众生寻找更美好的活法。英雄会牺牲,但他的精神会永远留存,信仰会永远留存。

《董存瑞》《铁道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三部电影,刻画了在我党的历史发展中,贡献了青春和梦想的年轻人,他们在危险的外部环境中,为人民的解放,为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明天浴血奋战,这些民族英雄的英勇精神,鼓舞了无数华夏儿女。

电影用别样光影记录了他们的故事,英雄的行为永垂不朽,永不消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