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个满是故事的朝代。
那是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汉族封建王朝,是继汉唐之后最强盛的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的风靡,让那个已经远去的年代一次次被拉回到当今。透过那段历时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绵延过程。
从朱元璋草莽起事,到崇祯皇帝自挂煤山,明朝的十六位皇帝,就是十六个转折点,推动着历史脉络,或急或缓地向后世延展开来。
在南京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寝;在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有长陵、定陵、昭陵等13座皇帝陵墓。
那问题来了,明明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4座皇陵?
南京明孝陵神道石刻
在《正说明朝十六帝》中,许文继、陈时龙两位作者,以大量的史书为依托,用通俗易懂的文风,让我们轻松站在上帝视角,看到十六位明朝皇帝在殿前幕后不同角度的身影。
接下来,我们一起从书中去找一找,看是哪两个皇帝、又究竟为了什么,最终没能进入皇陵。
01 下落不明的惠帝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当过放牛娃,做过小沙弥,经过十几年的戎马生涯,推翻元朝,开创了明王朝。
朱元璋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所以,他对于接班人是特别重视的。为了保证王朝的血脉和传承,他亲自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据此,在明朝开国之初,马皇后生的长子朱标就被立为太子,接受名师培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年,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精心教导了25年的太子朱标,38岁英年早逝。那,由谁来继续皇位呢?朱标的长子已于10年前离世,次子朱允炆即将被推到历史舞台前。
其实,同时在朱元璋心中盘旋的还有一个人选,那就是文韬武略俱备的四子燕王朱棣。可是,大臣们提出:如果立燕王,那把他的两个皇兄置于何地?
于是,在皇太子朱标去世5个月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年,朱元璋病逝,21岁的朱允炆被推上权力巅峰,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生性“仁民孝友”的朱允炆登基伊始,便开始着手变革祖父的一些弊政,在“宽刑减狱”“减轻赋税”的同时,建文帝开始“锐意削藩”。
几大藩王人人自危,而做为强藩之首的燕王朱棣早已做好充分准备,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开启了长达四年的叔侄战争。在朱棣44岁那年,成功从侄儿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改年号为“永乐”。
燕王即位后,建文年号被革除,在位四年的建文帝踪迹难觅,成为明史第一大谜案。书中列出了多种民间和史学家的说法,而郑和数次下西洋,据说,也与寻踪建文帝密切相关。
明朝皇帝出巡图
02 被明史专家吴晗称赞的“好皇帝”朱祁钰
燕王朱棣有两个曾孙分别做过明朝的第六、第七个皇帝,他们是英宗朱祁镇和景帝朱祁钰,朱祁钰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二个没有皇陵的明朝皇帝。
朱祁钰本来跟皇位没什么关系,英宗朱祁镇只比他年长一岁,而且早有子嗣。然而,年,英宗不顾大臣反对,听从宦官蛊惑,冒险亲征瓦剌也先部,结果被也先生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北京城局势混乱,人心不安,朱祁钰临危监国。此时的英宗,成为也先手中威逼要挟的筹码。以于谦为代表的众大臣,从国家社稷出发,提出议立新君。可此时的太子朱见深只有3岁,不足以担负拯救国家于危难的重担,22岁的朱祁钰成为新君的最佳人选。
朱祁钰接到皇太后懿旨后非喜却惊,不肯接受。国家极度危难,情势不定,而且将来如果英宗返回,情景更难预料。
然而于谦一句“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点醒了这个年轻的王爷。于是改次年为景泰元年,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尊英宗为太上皇,史称景帝。
景泰元年(年),失去筹码价值的英宗被也先释放,还朝后被景帝幽禁于南宫。景帝显然想保住皇位,但并不忍心对自己的兄弟和侄子赶尽杀绝。然而,想两者兼顾似乎真的并不那么容易。
景泰八年(年),景帝病重。正月十六,武清侯等人夜开南宫之门,抬太上皇英宗入奉先殿,十七日早朝,英宗复辟。病中的景帝连说几个“好”字,便不再说话,没多久就死掉了,年仅30岁。
景帝死后,英宗废其帝号,毁掉其生前修建好的寿陵,将其葬于西山。后历经数代,几经周折,景帝帝号才得以恢复。景帝的死因,明朝多有避讳,后人众说纷纭。
若干年后,长眠于西山的朱祁钰等来了他的知音。
明史专家吴晗称赞朱祁钰是个“难得的好皇帝”,说他临危受命,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关头,成功打赢抵御蒙古的北京保卫战,让内地居民安居乐业,实在是有大功于社稷。由此,西山景帝墓得以修葺,被辟为公园,供人纪念。
03 江山代代腥风雨,最是无情帝王家
明朝的朱家统治,历经十二代、十六个皇帝,写就了无数辉煌,也留下了无数的骂名。
开创大明基业的太祖朱元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永乐皇帝朱棣,在位仅一年的仁宗朱高炽,“促织天子”宣宗朱瞻基,设立西厂的成化皇帝朱见深,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只娶了一个妻子的孝宗朱佑樘,万历三大征的神宗朱栩钧,“巧匠不能及”的熹宗朱由校……
综观十六位朱家皇帝,其实大多都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性格,但或许这也是帝王家难以避免的天性。因为政权本身,就是需要抗争才能得来的胜利果实。腥风血雨,帝王无情,无非是因为成王败寇的游戏规则,是早就印刻在历朝历代的岁月长流中的。
在残台断瓦、古庙荒冢的背后,在发黄的书本、古板的文字中间,光明与黑暗、荣耀与伤痛、自由与专制、兴盛与凋敝,就这样纠缠共生着,十六个皇帝,写就一个满是传奇与荒诞的大明朝代。
历史总是很精彩,明朝的故事尤其精彩纷呈。
而许文继、陈时龙的《正说大明十六帝》,最难得之处就在于,凸现了可贵的平民视角,以明朝十六帝为主线,以“正说”历史为重点,让每一位想了解明朝衰亡史的读者,可以沿着每位皇帝的足迹,看到一个完整的大明王朝。
近三百年的明朝历史,为后人留下的,是一个捉摸不透的明朝。于是,人们看法各异,众说纷纭,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如今,我们已然无法还原历史的第一现场,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历史中借鉴,然后去校正自己的方向,相信生活,相信未来,以自己的方式,勇敢地书写自己的人生。
我想,这也是《正说明朝十六帝》想要告诉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