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政府发布消息称:“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其中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尸骨腐烂,但骨架完好,同时在尸骨周边发现金器数百件,罗纱织锦余匹。”此消息一经发布,引发了世界上无数人的赞叹之声。
图
明定陵无字碑
明十三陵为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所葬之墓的总称,坐落于我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自永乐七年(公元年)开始建造,距今已经多年,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而其中的定陵,则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陵墓。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考古发掘过的陵墓,但因为当时技术不成熟,导致在发掘过程中,大量陪葬品被破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定陵的发掘也成了我国考古界最大的遗憾。
而说到定陵的发掘,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诗人郭沫若,对定陵的发掘行动虽然是吴晗提起,但最后推动此事的却是郭沫若。
图
郭沫若
郭沫若作为一个文人,对于历史文学非常痴迷,他一生中最想挖掘的墓葬分别是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以及唐高宗的乾陵。
其中,唐高宗的乾陵中很可能葬有兰亭序集,虽是野史中的传言,但兰亭序集在文人心中地位非常高,郭沫若非常想亲自观摩下这件珍本。
而永乐皇帝朱棣所葬的长陵中,有非常大的可能葬有永乐大典一书,永乐大典由永历皇帝朱棣亲自主持修订,被称为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但经过清朝的篡改加上几次意外的发生,流传到现在的永乐大典已经非常残缺。
作为朱棣一生中最重要的功绩之一,在他的陵墓中陪葬有永乐大典的几率非常高,而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对于永乐大典十分痴迷,非常希望能窥见永乐大典的全貌。
图
永乐大典(部分卷)
郭沫若挖掘定陵,就是为了以后挖掘朱棣所葬的长陵做准备,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回到过去,看看当时的具体经过。
事情发生在年10月,当时任职北京副市长的吴晗和郭沫若一起陪同几位国家领导人到明十三陵郊游。
10月份的明十三陵,天清气朗、秋色宜人,到达长陵后,几人一边漫步欣赏周围的景色,一边谈论着十三陵的历史。
吴晗作为明史专家,对于明史最为了解,他向几人详细地介绍了十三陵的历史,并着重介绍了朱棣所葬的长陵,当说到陵墓下掩藏的各种稀有字画和可能存在的绝版文书,吴晗当即提出,想要挖掘长陵,将其建成博物馆供人瞻仰。
作为文学大家的郭沫若,听到陵墓中可能存在绝版文书,顿时激动不已,连忙对吴晗的建议提出支持,并希望自己也能参与进来。
图
郭沫若(左)吴晗(右)
在场的几位领导人互相交流了下,都觉得此事可行,就让两人写一份报告,正式递交上来,申请周总理的批准。
在确定此事后,吴晗和郭沫若连忙起草了一份报告,并找到了当时的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历史学家范文澜等几位专家共同署名后,将报告正式呈送上去。
11月3日,周总理在收到报告后,经过详细阅读和考量,最终同意了此事,长陵的挖掘问题算是彻底定了下来。
吴晗和郭沫若两人在收到周总理批示后,立即开始组建挖掘队伍,并组织勘测小组,对长陵进行了大范围的勘测和考察。
经过勘测,长陵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地层中可能发生土壤淤积、顶部下陷,甚至陵墓中被地下水灌入等现象,发掘工作可能非常艰难。
图
明长陵(俯视图)
在得到勘测小组提供的资料后,吴晗和郭沫若等人经过商议决定,先对规模相对小一些,并已经露出部分地下门道的永陵进行试掘,在了解明朝地下陵墓结构的同时,积累一些发掘经验,好为发掘长陵做准备。
本来发掘小组已经准备对永陵进行试掘了,但巧合的事情发生了,在发掘永陵前夕,勘测小组突然发现定陵南墙的墙漆突然脱落,并露出来一个洞口。
郭沫若等人查看洞口后,认为这是定陵的墓道(其实是向外运土的券门),再加上定陵本身虽小,但与长陵结构相同,经过讨论,决定将试掘目标改为定陵。
年5月,试掘定陵工作正式开始,虽然定陵相比长陵较小,但毕竟是古代皇帝的陵墓,发掘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发掘,第二年五月份,考古队终于发现了进入墓室的入口。
图
定陵内部
郭沫若等人顺着入口进入墓室后,被墓室里的景象惊呆了,到处都是陪葬的金银玉器,将整个墓室照耀的金碧辉煌,墓室中间立着三口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其中躺着的正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
郭沫若等人看着琳琅满目的珍贵字画以及金冠、凤冠、龙袍、凤服等陪葬品,心中兴奋不已,这些东西能为研究明史提供重要的实物参照。
可惜,因为当时考古技术不完善,准备不充分等因素,在郭沫若等人进入墓室不久后,多达件的陪葬品中,有大半都被氧化破坏,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损失。
定陵的发掘是我国考古史上最大的一个悲剧,而作为主要发起人,郭沫若更被称为考古界的“千古罪人”,也正是这次失败的发掘,让国家认识到在考古方面的不足,周总理亲自下令“十年之内,不得发掘帝皇陵墓”。
图
定陵内部
考古学家发掘陵墓是为了保护珍贵的古代历史遗产,如果因为经验不足导致墓葬遭到破坏,对国家来说就是最大的损失,经过定陵的惨痛教训后,国家规定,不允许对任何帝王陵墓主动进行发掘。
总结:明十三陵中之所以先发掘定陵,是因为其本身规模小,又与长陵结构相似,是妄想挖掘长陵的郭沫若等人,为了积累经验进行的一次失败的陵墓挖掘,而正是这次失败的试掘,让国家下达了不准主动发掘帝陵的规定,剩下的明十三陵才能幸免于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