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大栗出奇迹丨剪不断的乡愁渤海所村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2/20

欢迎阅读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委农工委、北京电视台共同推出的北京市乡情村史陈列室巡礼系列专题片《美丽乡愁》

翻飞的火花,四溅的铁水,在高温的炙烤下和千锤百炼中,再硬的铁块也被悄然融化、浴火重生。

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吃苦的精神不愿打铁。高温下每抡起一次铁锤,便会挥汗如雨,铁匠的大锤下,熔铸的是力量与勇气。在现代工艺发展的今天,手工打铁的行当几乎已经消失,可是在北京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这堂打铁的炉火却依然烧的很旺,打铁匠依然备受尊重。渤海所村的这堂炉火中到底在锻造着什么特殊器具?这种器具为什么非要用人工锻造?渤海所村人又在这件特殊的器具上又融入了怎样剪不断的情感?

在距离怀柔城西北22公里的山川里,座落着怀柔区第一大村——渤海所。这里早在唐代就有了人烟,元代已经驻扎军队,明朝弘治年间(年左右),随着明十三陵的建立和附近长城的修建加固,渤海所的地理位置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朝廷在此地设置了“渤海守御千户所”,担负保护皇陵,抵御外敌的重任。明朝以后,渤海所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74岁的张生,打了50多年的铁,是渤海所村最为有名的铁匠。他正在锻造的这把造型特殊的剪刀,叫高枝剪,用来修剪树木高处的枝条。

怀柔是板栗的故乡,身为怀柔第一大村的渤海所村更是板栗主产地之一。而张生的这把“高枝剪”,就是让渤海所村的板栗种植与众不同的一件特殊工具!

张生:栗子剪枝这几年经过大伙研究,一年年的发展,开始剪枝当然也有讲究了,树随便让它生长不成,得当间该剔的剔,该拉的拉,尖该去的去,让它都见到阳光,才能长大栗子,一开始剪枝都得买高枝剪,后来我就想打高枝剪。

高枝剪,剪口处形似鸟嘴,可不只是看上去造型奇特。这个鸟嘴形的剪口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板栗树高处的枝头钩住后剪断,并且人不用站在高处,劳动效率非常高,渤海所村的板栗种植户家家都会用到这件工具。

栗农张宝永:拿这挺轻省的,它这开口呢还宽,一般的茬呢一下就勒下来了,你看,看见了吧,是不是。倍儿快。你要过去那种剪子就不行了,挺沉,太费劲了,这个最好了,我们村的老百姓差不多都使这个。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道理,张生从岳父兼师父那里传承下来,融入了他打造的每一件铁器中。高枝剪,把钩与剪片之间螺丝眼的位置,相差哪怕一毫厘都会影响高枝剪的使用性能。单单是这个小小的螺丝眼,张生就用了四年时间来把它琢磨透。

张生:我本身是铁匠,如果我要不干就没人干了,我说我这辈子我又初中毕业,有点文化水平,我干啥钻研,我就喜好这行。

四年里,张生奔波于铁匠铺与板栗园之间,根据自己的使用心得和村民的反馈意见,上千次的寻找着孔眼的最佳位置。潜心打造出的高枝剪质量上乘,用个一二十年也灵活如初,不但渤海所村人家家必备,也成为怀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外人不断慕名而来。

张生:这个(高枝剪)还锋利还好使。一般的买都使十来多年了,现在还使着呢。使用范围咱这供不上,全国哪都人家开着车上这买的,山东哪都有。有一位说是山西的,我说真远。有的是说买高枝剪干啥使,我就为收藏。说那个挺有意义,说多少辈子就您出一个手工锻造高枝剪,当收藏。

一把剪刀价格不菲,至少200多元,仍早早被预订一空。用工匠精神锻造的“高枝剪”不但没有被时代淘汰,反而成为市场的“宠儿”。在张生和渤海所村人心中,助力了板栗产业发展的高枝剪早已不只是一件劳动工具,而是凝结着板栗故里的乡愁。

主持人韦至:金秋时节,板栗飘香。走在北京的街上,总会与板栗那诱人的香味不期而遇,让人流连驻足。其中著名的怀柔板栗以它香甜绵软的口感牢牢地抓住了人们的味蕾,吃上一口,甜在嘴里,暖在心上。在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板栗种植园。

在渤海所村乡情村史陈列室的显要位置悬挂着有关渤海所板栗的图片,显示着渤海所400多年来板栗栽培的悠久历史。身在渤海所,无论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板栗的身影,那是全村人的骄傲。

主持人韦至:任书记,我知道咱们这个怀柔的板栗真的是远近闻名,甚至扬名海外,我本人也特别爱吃,我知道在怀柔尤其是咱们渤海所村很擅长种植板栗,非常有名,能给我们讲讲有关板栗的历史吗?

书记任秀山:这你说对了,想吃这个就得来渤海,尤其是来到渤海所,因为这个板栗呢它的根源就在渤海所,也是咱们板栗的集散基地。再一个板栗你看这张照片,特别鲜艳,特别甜。

主持人韦至:很诱人。

书记任秀山:对,这板栗在明朝修长城的时候都是各个部队栽植的,到明朝的后期因为咱们这个栗特别诱人,又进入皇宫了。

俗话说:“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栗子笑哈哈。”每到板栗收获的季节,李晓梅的心情就像这开口的栗子一样,乐开了花。今年她家的板栗园收成非常好,辛劳换来的果实要留一些与家人共享。

将冰糖用油熬成焦黄色,先放入五花肉煸炒,再放入栗子一起煸炒,最后倒入高汤炖煮,不加任何包括盐在内的调味料。用栗子自身的甜味取代一切调味料,这是渤海所人对家乡板栗的自信,是渤海镇独一无二的美味,也是渤海所人最甜美的乡愁。

李晓梅:我有三个小姑子,他们一回来的时候,那几个姑爷就说,做点那个,说我婆婆,妈咱们做点栗子肉吃吧。

栗子焖肉,人人都爱吃,家家都会做。这让渤海人看到了商机,他们找准定位,在栗子焖肉的基础上加以推广,把栗子和一道道家常菜结合到一起,变成了渤海镇最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板栗宴。

李晓梅:我要做就是想把这个板栗宴做好,作出有我们家乡独特的味道,想把它推出去。

渤海镇的板栗产业蒸蒸日上,板栗的美味更是剪不断的乡愁,吸引着年轻人返乡参与家乡建设,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李思鹏,毕业后返回家乡办起了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

李思鹏:每年我们都会针对于我们的签约农户,我们的栗农,我们注册在内的社员,定期的进行统一规范化指导,指导我们的栗农如何更好的标准化去种植,如何做到全程有机绿色。

身为新一代渤海所村人,李思鹏开始尝试将家乡的板栗从初级加工升级改造为深加工,引进先进技术,无添加、绿色、健康、全程有机加工栗子产品。高品质栗子不负渤海村人的努力,如今,已飘香到了海外。

李思鹏:渤海镇就是我的家乡。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我们对板栗这项农产品的热爱,进一步来发展我们家乡的特色农产品,从而以我们现有的能力帮助我们当地的栗农,每年更好的稳定收入,增加他们的收入。

小小的板栗,牵动着渤海所人舌尖上的味蕾,也激发着渤海所人建设家乡的热情。张生正在寻找高枝剪的技术传承者;李晓梅计划整合全村资源进一步推广栗子宴;李思鹏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观学习,规划着未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戳下方视频喔~

10:29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