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年),教育家马相伯创办了复旦公学,并担任校长、法文教授。五十年代初期,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等一批名牌大学陆续并入复旦;全国院校调整中,复旦大学亦是收益巨大。
复旦的老校门位置在燕园西侧,为牌楼式校门,建于民国十年(年)。五十年代初,老校门拆除。不久,位于邯郸路的新校门落成,方形平顶、由八根方形立柱构成;立柱为红砖结构。校门的两侧各有小平房,后成为二层建筑。
民国九年(年),复旦江湾建校工作开始;二年后投入使用。建有简公堂教室楼(今博物馆)、奕柱堂办公楼(今校史馆)、学生第一宿舍(今相辉堂址)等。上海沦陷时期,复旦首迁重庆复课;抗战胜利后,回迁本部。
年,大学教育恢复,基层的工农兵经过推荐、考试,文化程度较高的多被录取。如复旦历史系(73级)的四十二名被录取学生中,有大半的学生是知青。学生们的年龄相差很大,都非常珍惜好不容易得到的上学机会。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年),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京师大学堂成立。年(民国元年),京师大学堂变更(国立)北京大学校,严复(年-年)出任校长。民国五年(年)开始,蔡元培任校长十年。
清朝乾隆初期,今未名湖地区(淑春园)还是一片水田。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年),淑春园被皇帝赐予了和珅。和珅便在淑春园大兴土木,全园建造房屋逾千间。淑春园堪比皇家园林,曾经冠绝京师。
民国十九年(年),钱穆(年-年,江苏无锡人)到燕大任教,司徒雷登在家中设宴欢迎。席间,司徒雷登向来客们询问到校印象;钱穆直言应以中国名称命名建筑,园中之湖取名未名湖(有无需起名之意)。
明清时期,今北大红楼周边堆积着修缮皇城的砖瓦灰沙,又属于临河荒滩,故得名沙滩。蔡元培在此地建造北大红楼后,带火了该地区的商业。红楼对面亦建起了新的胡同院落,成为北大公寓。此地的澡堂子、饭馆、小卖部等遍布。
年,中国恢复招收留学生。年至年,共接收各国留学生逾二千名;来自欧美的留学生逐渐增多。此组图片的拍摄者迈克尔,就是来自英国的留学生。《复旦和北大,年-年。摄影:迈克尔·兰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