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主母》剧照
蒋勤勤主演的于正新剧《当家主母》正在热播中,该剧讲述了清代任雪堂青梅竹马的初恋曾宝琴和明媒正娶的妻子沈翠喜从情敌最后变成队友,一起传承缂丝工艺、成就大业的故事。
该剧目前豆瓣评分仅为4.6,差评主要缘于“狗血”剧情,“都了还在正宫外室争风吃醋抢孩子太老套了”“为什么两个优秀的女性要为一个没有优点的男性争来争去”……不过有趣的是,很多观众都通过这部剧,认识了该剧的另一“主角”——非遗“缂丝”。在剧中,蒋勤勤以缂丝譬喻人生与情感,“心乱的时候就来缂丝,通经断纬,挑花结本,方能正反如一”,伴随着女主从传统礼教中独立觉醒,精妙的缂丝技艺也吸引了不少网友。其实,缂丝在过往的热播剧中曾多次出现过:《芈月传》中,引发楚威后和莒姬产生争执的导火索就是一件需要半年才能制作完成的缂丝绣罗衫;《延禧攻略》里,后妃们人手一把的精美团扇,如富察皇后所用“松鹤延年”、高贵妃所用“海屋添筹”、嘉嫔所用“喜上眉梢”,都是使用的缂丝工艺。
古装剧《延禧攻略》里,后妃们人手一把的精美团扇,使用的就是缂丝工艺。
缂丝为何能比金贵?缂丝(英文:K’o-ssu、Kesi或Chinesesilktapestry),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一种织造工艺,与杭州丝织、永春纸织、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的盛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年和年分别被国务院和世界科教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传统织物的经纬织法不同,缂丝采用的是“通经断纬”,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以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织制图案,画面的构成全赖纬线的变化,织出的图案正反两面皆同。由于不同颜色纬线所织成的图形彼此不相关联,会在图案形状周围留下锯齿状的空隙,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又被称为“刻丝”。
缂丝有专门的缂丝机。在缂丝机上安装经线,下面衬上画稿。工匠用毛笔将画样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10cm、装有各种丝线的梭子按照图案分块缂织。
在缂织过程中,画稿的位置是不变的。在织品完成后,成品与画稿图案的位置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一幅缂丝作品,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等16道工艺。经过这些工序制成的缂丝面料,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因此又被称为“千年不腐”。
织造一幅缂丝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耗时非常长,古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即使到了今天,一个熟练工人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因此,即便在丝织业繁荣发达的清朝,缂丝制品是也只有皇族亲贵才有可能获得的稀罕物,民间几乎不得见。
编织造一幅缂丝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耗时非常长。曹雪芹就极爱缂丝,其著作《红楼梦》中多次提及缂丝服饰。《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凤姐儿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与了袭人。”第七十一回:“内中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
年,“福寿如意”缂丝衮服在北京十三陵定陵中被发现,这件衮服曾是明神宗朱翊钧最为奢华的一件礼服,据史料载,为了制作这件衮服,当时的工匠整整用了13年。衮服龙身由孔雀羽毛织制而成,华贵眩目。遗憾的是,由于暴露在空气之中,原本绚烂的色彩在出土瞬间氧化,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为了再现这件衮服的风采,苏州刺绣研究所对它进行了成功复制,和原品一样,龙身为翠绿色,亦由孔雀羽毛织成。衮服图案众多,前襟和后背还有12个团龙,共有“卍”字个、寿字个,蝙蝠个、如意纹个。制作者称,复制衮服共用了彩色丝线6斤、金线10万米,孔雀羽毛余根。
工艺繁复,耗时巨大,再加上采用的丝线非比寻常,精美的缂丝织物与“金”等价便不足为奇了。
明万历帝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
缂丝藏品身价多超过千万缂丝自古就是“奢侈品”,即使是现在,使用了缂丝元素的文创品,卖得也不便宜。在苏州博物馆售卖的文创品中,一款使用了缂丝技艺装饰的手提包售价近元,同款的皮制钱包售价元左右。
而且由于数量稀少,流传下来的古代缂丝制品很难遇到,市场对缂丝的了解也远远不够,因此缂丝藏品成为收藏市场的冷门,即便偶尔在拍卖行露面,也价格昂贵,若是精品,成交价往往会超过千万元。年,在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号称“缂丝之王”的《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备受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