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壶流河
一一老家轶事之一
文/王岩松
发源于山西广灵望狐的壶流河一路向东,纳千溪百水汇涓成流。及至河北蔚县暖泉境内,已成河阔水涌浩浩荡荡之势。南边石门峪冲泻而下的山洪,北面阳原顺流而来的沙河,在此三江汇居气象万千。设若正值七月盛夏巧遇暴雨骤降,放眼望去,洪水胁裹着泥沙,呼啸而来,无边无际翻腾滚落气势骇人。那沙河东的暖泉寨堡、大河南的苏四堡、河北的中小堡在汹涌澎湃的涛涛洪水边,犹如几片飘零的树叶,惊恐而又无助……
河水顺流向东,过暖泉后便逐渐开阔。水到趄坡后平平展展,舒缓而富有画意。河南是郁郁葱葱满坡遍沟看不到尽头的庄稼,再远,是莽莽苍苍青灰瓦蓝的大南山。河北,高高低低的土岭、沟涧、丘陵被一片青白缥缈的轻雾团团笼罩,不见人踪。静心细听,却又隐约传来牛吼羊哞鸡鸣狗吠之声……
河北岸离河滩不足半里,一个村庄影影绰绰瑞气蔚然。堡墙齐整高峻,堡门敦厚庄严。左右两座白灰抹就的圆锥土皋下是呈八字展开的建筑精美的影壁,堡门南是乐楼和倒坐观音殿,向北,一条齐整平坦的沙土路直通向主街尽头的真王庙。这座真王庙雄踞正北堡墙,向前延出两进院落。一进院是东西三间厢房,二进院离地丈余,东西间有小砖门台阶上达下通仍是东西三间厢房。院北中间有台阶,拾阶直上丈余穿一砖门便进入了三进院。这第三进院落可不简单,西三官庙东白衣殿正中是真王大殿,周遭是半人高的砖砌花镂墙。倚墙四顾,东边的蔚州城隐隐可见,西边的暖泉镇遥遥在望。俯首下望,堡内三街六巷家家院落一清二楚。整座建筑依势而建,层层递进,气象宏大,壮观威严,是传说中的城西第一庙。旧日逢会赶集,东来西往的人们顺堡前蔚州城通暖泉镇的官道经过的,无不被堡子的齐整庙台的精美所震憾,停步留连,惊叹称赞。
这就是五十年前我出生的村庄,是我的祖辈和乡亲们生活居住的地方。自公元年成村至今,已有7o5年的岁月了。村子最初叫永宁堡,据说直到73年修壶流河水库移民搬迁时,这个刻在青石板镶在堡门正中的村名还在,但现在的村名却又叫西下官庄,且早在明朝时就叫这个名了。我长大后离开家乡,因喜爱家乡的地方志史,曾遍查了《蔚县地名资料》、清光绪年的《蔚州志》亁隆年的《蔚县志》明崇祯年的《蔚州志》,上面记录也均为西下官庄。但村中老人们流传下来的永宁堡以及堡门上的石匾又清淸楚楚摆在眼前……村子何时由永宁堡改成西下官庄?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要改成西下官?据《蔚县地名资料》中记载,现在村名来历为因村东石人坡有一通朝廷所立上刻有至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朝廷为什么要立这个石碑?在什么年代所立?为什么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我查阅资料,询访老人,请教专家均多年无果……如此疑惑久久难释,但正应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说,在一个偶然的时候,因在市场买东西听到一股浓浓乡音的缘源,进而攀谈,此惑顿解。原来村东旧日之石人坡(位置大概在今北坝头大桥东米左右)更早之前是叫总兵坟,坟内埋葬者为明万历年间官至蓟昌总兵、都督府都督、朝廷正二品大员的暖泉寨堡之张邦奇。邦奇祖上湖北籍,因先祖张禄任把总职调守蔚州,后与暖泉蔺氏女结缘落户当地。邦奇少承家教苦练本领,在隆庆年中辛未科兵部武举,被差遣于昌平十三陵守护。神宗谒陵见邦奇,伟岸雄朗,一见奇之随撤御馔以赐,并令衣蟒玉侍卫左右调守皇宫,皆异数也。后外放蓟昌、山西等地为总兵,历三镇,皆有勋绩,是神宗的心腹股胘,时人称其福将。后在与瓦刺部争战中殉职,神宗为之神伤,哀痛不已。下旨为其在州城通暖泉官道北,永宁永泰堡之间,小饮马泉正南修坟陵一座。坟陵高大阔圆,牌楼石像俱全,碑碣林森,遍植松柏。远望郁苍廓峻,森森威严。朝廷皇恩浩大,感念邦奇的忠勇功德,为彰诏后人有学为先,朝廷为邦奇造陵后,又于官道通坟陵处立下官碑一通,以期标榜功德,久树威严。后当地官府为顺应上命,即改距东之永泰堡为东下官庄,距西之永宁堡为西下官庄,从明邦奇殉职立陵后一直至今。
村子一千二百余人口,王、李二姓为主,旧日有王李二姓兴断腰的说法,由此亦见在这村里,能姓王或李的人该有多么的骄傲和自豪。但要再细分,也并不是所有姓王或李的人都感到骄傲的。王分东老坟西老坟,李有安李林李,设若不是这两派主流一家子,也是被视为旁门小户的。
我家是王姓东老坟,而且还是这派辈分最小的。小时候上街玩,同龄甚至比我小许多的玩伴,一轮辈,不是姑奶奶就是什么大爷爷,常令我郁闷不已。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大清早天还黑乎乎时,我爸喊上二叔、三叔、二爷家王祥叔、三爷家六叔、二环叔、四胖叔加上我、大姐、二姐一群人就乌泱乌泱的开始拜年了。一群人穿东家到西家,先从族里辈分最大的拜起,作揖磕头互致问候,简单聊点家常即赶往下家,就是如此匆忙,整个年拜完,也就中午了。
我们王姓分东老坟西老坟两大家,传说两位老祖是亲兄弟,似乎是湖北或是什么南方的人,哥俩挑扁担卖油一路走来,看到这地方山青水秀土地肥沃,便心生倦意留下定居。我家是哥哥这一门的后人,兄为长居东为尊,死后觅地立祖,辈辈相传,村人俗称东老坟(旧址在今北坝头溢洪桥西南防浪墙西)老坟周遭略高中间呈洼状,是风水中颇为讲究的簸箕湾聚财穴。老坟遍植榆树,岁月流逝中枝繁叶茂浓荫重重(三年灾害期间,让我的一个败落的本家爷爷王阜基砍了换粮了)。老坟年久岁远,一辈辈下来,到我爷爷时已埋到了边缘。
我家老院在村西北真王庙下最西头,是一处二虎头门楼的二进靑砖起脊大院,门楼规整砖雕庄重,门槛外左右有石雕抱鼓石,门楣上悬蓝底金字木牌匾一块,因村庄搬迁而毁坏。门楼墙壁内侧高处,旧日曾张贴几张官府喜报。进大门后上高台是一座造型精致的垂花门,垂花门走左右,非遇大事正扇不开。进垂花门后,西南是厕所东南厢房正中为三间过厅,是旧时闲谈聚客之处。在过厅东侧,有小径通后院。后院正房三间,东西廂房三间。父亲记事起,我家已搬离老院,因家中人口众多,老院已人满为患。为解决居住,家人出资购置了老院东侧邻院一处,太爷一门随即迁入。新置小院门严户紧,结构严谨。太爷居正屋东间,爷爷居西间,三爷居东厢房三间,父亲住西厢房三间。
因家中族谱轶失,我只知老院是先祖凭功名中武举而由朝廷敕建的,但名字不详。后多年问询家中老人遍查史志,仍不得其踪。据我所知,依辈分倒查,这位先祖应是太爷的太爷。我家取名规矩是长一辈短一辈,即父亲名字是两个字,则儿子就是三个字。查阅清光绪版《蔚州志》,从道光至光绪年间,中武举者王姓仅二人,一为王怀旋,一为王朴。若为光绪年中举者王朴,则于我家辈分不符取名相悖。若为道光年的中举者王怀旋,则其传人只有一人,此人即是太爷的爷爷,由他传承,其子有二,长者不详(似应为王卓文,王阜基的爷爷)次子王卓武(王卓武住西房,王阜基的爷爷往东房)王卓武生二子,长子王栩次子王樸,王栩大太爷无子仅一女,过继其弟二子王阜璟为子居老院。太爷王樸率长子王阜瑄、三子王阜玺另置院落迁住。
我的这位先祖不光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一处起脊大院,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为文好学努力拼搏的奋斗家风。家中他所遗留下的三尺长剑、弯弓箭羽、石锁制石、雕花马鞍以及触目可及的线卷长书无处不在诉说着他的努力。他的孙子王卓武乐善好施热心公务,旧日村中庙宇、堡墙、桥梁修缮碑记处处刻录着他主持的名字。他的重孙也即我们的大太爷王栩(贺号王老栩)子承父风,同样主持着村务,热心着公益。他博学多才、通哓天文阴阳而又胆大心细,旧传他年轻时办过坛口是义和团的大师兄,摆迷魂阵使北山土匪白日难觅进村之路,脚作笔在真王庙勇救被日本兵绑住欲杀害的村人,巧选时辰助新婚人凶日险结良缘……其弟也即我的太爷王樸与他的表兄涧愣人史天龙在张家口元台子街创办字号在生意场中厮杀,传说他上坝收粮,看一眼能知粮食产地丰欠,抓一把,便知米、糠出数,是张家口米粮行人人皆知的“王一把”王掌柜。父亲是他最早的孙子,说他由张家口回村,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坐着“趟子车”风光的很。旧日我家不缺吃穿,有水地四十亩,孩子们有书念全赖与此。他的长子也即我的爷爷王阜瑄在乡务农,爱读书喜异术力大勇猛会拳术,虽身材不高但三五壮汉难近身边。他为人谦逊低调不事张扬,传说他农忙雇工,遇一难缠,其人条件是爷爷怎么干他都能跟上,且绝不会比爷爷少干,工钱也高。爷爷闻听,微微一笑,也不多言,但那人一里长的地头才割到一半时,爷爷已经返了回来并把割倒的庄稼捆好了。那时,隔一段时间,爷爷就会去张家口取东西,一次走到半路过河时遇到两个打劫杠子。这两人见爷爷肩搭搭裢,裤脚土厚,断定身有银钱重物,一路尾随。爷爷见状,知难善终,在二人持利刃上前时,解下腰绕的长布腰带,水中一浸,顿如长棍,挥如捧雨击如长枪,二人鼻青眼肿,腰痛手疼,终落荒而逃。还有一次,在暖泉集市凉粉摊上与宗孝巧遇,宗孝对爷爷客气有加,更是看呆了众人。至于因村东地头与东下官当伪警察队长的梁某起纠纷,爷爷的处理也让梁某事后连连称赞……只是爷爷久累成疾,在46年修伪大乡涧愣堡墙时受风寒成哮喘,5O多岁就病故了……
二爷王阜璟高瘦清雅,幼时过继大太爷为子。后听熏姑(二爷女)说起,知二爷始终不改口叫大太爷爹,只叫大爷,二奶则一直叫爹娘。二爷幼时上私塾,长大后随太爷上张家口学徒,分头长衫骑老人头自行车。喜阴阳会看时辰,爰读书闹红火,关心国家大事。听三爷说46年傅作义偷袭张家口,聂荣臻率大军撒城,二爷在村口就此高谈,被路过的区干部听到后曾要绑他上区,以破坏后方工作扰乱人心制造混乱论罪,后经家人说合释放。二爷多读书见闻广喜收集,只可惜我幼时无知,无缘和他探讨,要知二爷那时存有家谱,也对家族传承上心门清,86年二爷病故,以成今日憾事……
三爷王阜玺,是家中的老生子,只比我父亲大6岁。幼时活泼好动,顽皮异常。当过村儿童团长,斗过反动地主。46年大军撤城宗秃子还乡团反攻倒算时,差点被村中的反动地主活埋。48年参军当了聂荣臻的兵,当过侦察员,干过纠察队,参加过解放石家庄、太原。建国后在总装备部当班长,55年是中尉军衔。曾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拆迁改造,后援助外蒙时返乡当大队干部,2oo9年末以79岁高龄故去,是家族中男性成员故时年龄最长者。我和三爷话题太多,总有说不完的话。20O0年探亲时,我和三爷长聊至夜二时,把在一旁陪着的四胖叔困得东摇西晃。
爷爷生有三子一女,父亲老大,下有二叔三叔姑姑。爷爷这门传至我这辈,只有男丁一人即是我,远离祖土漂泊在内蒙。
二爷育有一子一女,薰姑早嫁二叔王祥04年意外亡故,可喜二叔子岩海,参军至北京卫戌区警五师,曾任班长、司务长,退伍后在华润万家,历经磨难,先北京后天津,现在已是华润万家石家庄区域经历了。
三爷多磨难,生下四胖叔不久,三奶即病逝。三爷在一众家人的帮扯下,又当爹又当娘的将三子一女抚养成人。长子王玉,和父亲他们一辈的叔伯兄弟排是老六,我们叫六叔,小时嘴甜娇气,我们说他是病不是病,先吃安痛定。参军退伍捏瓦脱坯,后又披星戴月的赶集做生意。吃尽了苦头,也收获了成就。89年我探亲回乡,三爷就难掩喜意地告诉我,你六叔挣了三十万……早在县城盖楼了,现和岩森弟一家喜聚一堂,且也有了传承人一一孙子王泽。二子王枢,小名二环,我们叫二环叔。幼时好动顽皮,没少让三爷教训。因一曲《红牡丹》考进国营七一四八厂(兵工厂)文工团,后自学水暖,迄今仍是县城响当当的水暖工,他的活价钱公道,质量好经久耐用,很受欢迎。但他在家乡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叫蔚州丑媒婆。男扮女装,以5O多岁的一个俊男生生扮了一个奇丑无比妖媚撩人的丑媒婆。粗俗、妖媚、戏谑,却能带给人轻松快乐。随着家乡旅游业的发展,他的丑媒婆形象被制成张贴,遍及北京、天津、石家庄广为宣传,频频获奖,已成了省级非物质传承人,也成了家乡旅游发展的一张名片。其子岩彬弟也学有所成,现为上海在家乡创办的一家风电公司的部门经理。
三子王琪,我们叫四胖叔。胖只是家人的期盼,因他最小,又是生后不久三奶即故,缺吃缺营养。三爷怕他不活,整天抱他到处找人吃奶。村里的,他舅舅家的,我母亲的……他一直瘦,也多病,因只比我大两岁,我俩也能玩在一起。四叔命好,娶了精明能干的四婶,做生意进超市,一家人也过得红红火火,买了楼进了城,今年退了伍的岩林弟也成了家……
千年香火,生生不息。我家的先祖和他的后人们一如这川流汹涌的壶流河,一路奔博,不改初心,在巍巍大南山下,滔滔壶流河畔的家乡土地上,忠厚传家,耕读续志,薪火承递,血脉永流……
岩松.11.22于西安高陵
作者简介:
王岩松,生于年仲夏。幼年曾在壶流河畔度过童年岁月,现居内蒙古包头。受祖风熏陶,自幼喜文厌理,极喜家乡历史文化。曾为县政协文史委特邀作者,县政协第九届委员。喜爱文学,偶有小文刊发于各类小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