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量历史遗存是连片、成线存在的,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这三个文化带在昌平聚集在一起,相互串联,文脉相亲,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日前,第期读书汇走进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活动邀请了昌平区委党史办副主任李晔、昌平区博物馆原馆长邢军、中国帝陵文化研究会会长胡汉生做客现场,带领现场观众一起探寻昌平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存,感受天地寰宇间的文脉绵延。
追溯昌平的历史脉络,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南口雪山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遗迹。自此之后,结合考古发现成果和文献资料记载,昌平区的历史一直持续到了今日。作为北京市各区中唯一同时拥有三个文化带的市辖区,昌平的区位优势、文化地位愈发凸显。“从全市地理位置来看,昌平承载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带的地区,这个特点与昌平的地理区位、地域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其地理特点对昌平的历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昌平区委党史办副主任李晔表示,历史上的昌平是关塞之地、必争之地,是兵锋所向之躯,有金戈铁马的一面,也有天然柔美的一面,历史中的昌平是山雄水盛之地。
昌平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历史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作为关塞之地,农耕文明和塞外的游牧文明的交融之地,昌平区博物馆原馆长邢军结合年出土的陶俑,陈述了几千年前的地域文化交融相汇。两个泥灰色的陶俑为一男一女,表情安宁,略带微笑。特别有意思的是,陶俑的发型十分别致,男性陶俑的头发从额上方编成了一股长辫子,束在脑后,女性陶俑的头发则中分后各系成两股发辫自然下垂,那是辽代特有的民族发式。但倘若用心分辨,则会发现两个陶俑的衣服却是典型的中原风格。“昌平地区正是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交汇的地方,出土的文物就是当时历史的物证。”邢军说道。
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开拓创新。绵延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敬畏,多一份思考。十三陵地区作为皇家陵寝,是昌平区重要的文化遗产,明十三陵位于昌平区天寿山脚下,方圆80平方公里,是一个完整的陵区。中国古代帝王深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现场,中国帝陵文化研究会会长胡汉生结合帝王陵寝,为观众讲述当时的社会文化与习俗,让现场观众感受明朝帝陵的历史文化。
昌平有着众多地标性建筑,它们也同时见证了一幕幕辉煌的历史。提起十三陵水库,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如今碧波万顷,风景如画的水库,在63年前此地还是一片荒芜。年,一场被国际上誉为“人间奇迹”的水利建设工程在那里破土动工。活动现场,还邀请了反映十三陵水库建设历史的电影《九兰》的导演朱丹以及当年九兰组原型之一——金淑兰老人来到现场,与观众一同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在历史的长河中,昌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和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他们的功绩,永远留在了大西山,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未来,昌平将围绕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统筹推进“三个文化带”昌平段保护建设,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主题旅游线路、文旅精品街区,打造京西北旅游的重要节点,实现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活动最后,昌平区委宣传部向区图书馆赠送了《中国风物志·昌平》,这是一部全面反映展示昌平自然、文化、风俗、特产等方面的书籍,由昌平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协调昌平区委党史办、区文旅局、区文联、区融媒体中心、区档案局以及相关镇街共同参与其中,提供相关资料、采访地点、讲解人员、图片视频资料等,历时9个月时间完成编纂。通过地、道、风、物四个篇章,生动地呈现了昌平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人文历史、文化习俗、民艺传承、特色特产、主题旅游等内容,全面地展示了昌平区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保护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本期《昌平读书汇》是由昌平区委宣传部、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昌平区融媒体中心、昌平区图书馆承办,天通苑南街道办事处、天通苑北街道办事处协办。
走进这期的读书汇和小编一起探寻昌平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存,感受天地寰宇间的文脉绵延!
图文来源:昌平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