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有座山,地名唤龙山。山下有眼泉,泉是运河源。山上有座庙,龙王庙里藏。
白浮泉昌平有座山,地名唤龙山
在昌平区有一座绿树葱笼小山,名叫白浮山,俗称龙山,又称神山、龙泉山。传说龙王敖广把儿子小黑龙下放到龙泉山地区,任燕北龙王之职。但他终日嗜酒,疏于政务,使这里连年干旱。柴王爷一气之下失手用独轮车轧死了小黑龙。小黑龙幡然悔悟,想喊来司雨官,无奈牙关己紧,只好将腹中的水珍从牙隙间喷出,以此将功补过。小黑龙变成了神山,清泉从山麓的碎石缝间喷涌而出,源源不断,有了白浮泉。
龙山远景(图片来自网络)山下有眼泉,泉是运河源
说起白浮泉,那可是相当有名,昔日这一泉水曾为大运河最北端水源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认为“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关于白浮泉,据《光绪昌平州志·山川记》载“白浮泉即龙泉山水也。南流径流西沙屯,右合凉水河。又南流至朝宗桥,东入北沙河”。
元建大都后,为解决通州至都城漕粮运输,急需开凿内运粮河,首先是要找到引水济漕,都水监郭守敬经多年对北京地区水资源及地形的详细勘察,在昌平龙山脚下,发现了这股常年不断、喷薄汹涌、水质很好的泉水——白浮泉。至元二十八年(年),他提出“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的建议。至元三十年(年)秋竣工,漕船可直达大都城内积水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世祖赐名为“通惠河”。明代曾两度修复通惠河,并于此源头处修建了九龙池。龙首为汉白玉石雕成后嵌入石壁,泉水自龙口喷出。据明《隆庆昌平州志》,“按州东南五里有龙泉山,上建都龙王庙,山之东麓,泉涌山下,石窦潆洄,如玉喷吐,清冽可爱,州之游观者无间四时”,有“龙泉喷玉”之称,清康熙年间易以“龙泉漱玉”,为明、清“燕平八景”之一。
白浮之泉(程东东摄)山上有座庙,龙王庙里藏
龙山山顶上有一座与白浮泉相关的庙宇——都龙王庙。《昌平文物志》载,由于白浮泉水解决了通惠河漕运的难题,元朝中叶,敕赐在山顶建都龙王庙。庙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配殿等建筑组成。因是皇家敕建寺庙,正殿屋顶皆用黄琉璃瓦。正殿门口的楹联,上联“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下联“五湖四海饮水思源”,横批“都龙王祠”。寺因泉灵,明清时,这里“祈天祷雨最为灵感”,香火鼎盛。《光绪昌平州志·祠庙记》便记述了:“都龙王庙,在龙王山巅,明洪武八年重修,光绪四年祈雨有灵,奏请御赐祥徵时若匾额,重修殿宇。”至于为何叫都龙王庙?当地人有两种说法:此庙是北京规模最大的龙王庙,再是统管所有龙王,民间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的说法。
都龙王庙正殿(程东东摄)白浮泉昔日出水甚旺,但据《昌平县志》记载,年十三陵水库建成后,白浮泉出水也日渐减少。80年代初,白浮泉水干枯,仅存水池和都龙王庙遗址。年,在白浮泉原址基础上,仿建了元代风格碑亭一座,亭内树立着侯仁之撰文、刘炳森书写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年,白浮堰遗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年,泉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浮泉遗址碑后《白浮泉遗址整修记》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