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这座大殿,全部材料都是昂贵的金丝楠木,这种木材异常坚固,并且香味浓烈,蚊蝇不得靠近,不用油漆就光泽入镜,不加雕饰也纹理精美,真实木材中的罕见之物”,描述的是位于圆明园福海湖畔的楠木殿。而建造这座楠木殿的原材料都是从明代陵墓中偷来的,这个做贼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郊军都山南麓,明朝十三个皇帝的墓园就分布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山麓台地上,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墓园。这位皇帝信奉道教,总想成仙,十分喜欢建陵墓,曾十多次视察永陵工地,因此他的陵园工精料好,其亨殿全部用金丝楠木建成。后来乾隆皇帝看中了十三陵永陵亨殿中的金丝楠木,于是想把永陵亨殿中的金丝楠木用到颐和园的建筑中去。但是这个想法被文渊阁大学士纪晓岚得知,认为十分不妥,便上奏乾隆说:“《大清律》上注明,掘挖祖坟者砍头论处。皇上的权力虽然至高无上,但此时关系重大,且望陛下三思而后行。”乾隆听后觉得有理,便不再提此事。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没过几天,他又想起了金丝楠木,弄不到手就不甘心,但明着拆掉亨殿,将金丝楠木用于他处,肯定会招惹是非,遭后人责骂。但不拆吧,却又没有别的办法。后来他冥思苦想,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他传下圣旨,调来全国的能工巧匠,重新修缮永陵亨殿,这是明旨。同时又给心腹之人一道暗旨,在修缮永陵亨殿时,暗中将金丝楠木换掉。不久,永陵亨殿修饰一新,就这样,乾隆既得到了金丝楠木,又落了个修缮明代皇陵的美名。圆明园的楠木殿盖起来了,但是乾隆盗墓的事情也传了出去,许多大臣私下议论纷纷,认为皇帝荒唐。乾隆自知理亏,为了平息此事,便亲自下诏书,把自己发配江南,也就是世人皆知的乾隆下江南,他下江南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体察民情,实际上是出去躲风声。可惜的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把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金丝楠木殿也在火中化为了灰烬。乾隆不光是偷盗了金丝楠木,还以修复十三陵的名义,将定陵由大改小,偷梁换柱,把上等的木料和石料拿来建造了自己在遵化的裕陵。其实,乾隆和此前的顺治、康熙、雍正等朝的几代帝王可以说是个盗墓大团伙,他们的陵寝中所用的相当一部分木料和石料,都是拆毁明代建筑物和明十三陵而得来的。顺治的孝陵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就被后人证实是来自西苑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年间所建的清馥殿、锦芳亭和翠芳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