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病逝,邓大姐提出3个请求,主席为何只满足了一个?总理病逝,邓大姐提了3条要求,邓公为何一条也不答应?
年1月8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个非常沉痛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令世人景仰的“人民的好总理”因病在京逝世。惊闻总理病逝的噩耗,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总理的悼念。
因为当时的环境非常特殊,在总理病逝后,对于总理的后事如何安排,邓大姐秉承总理遗愿,向组织提出了3条请求:第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也不要特殊化对待;第二,不开追悼会,丧事一切从简;第三,不要保留骨灰,将其撒到祖国的大地上。
这样的后事安排,对于一个开国总理来说,是太过简陋了,所以,邓大姐的特殊要求一提出,在京的有关领导就紧急磋商,邓公等人顶着来自一小部分人的压力,对于邓大姐的3个请求,一个也没采纳。当时还在位的老领导们都说,不能从总理这里开这个头,并且还说,要是那样做,不仅我们不同意,全国人民也不会同意。人民的心中有杆秤。后来,北京市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幕,就足以说明这一切了!
邓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深深地为总理的为人所折服。他与总理,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赴法勤工俭学时就缔结了革命友谊,先后共事半个多世纪,共同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牺牲与心血。作为总理的老战友,他也不愿看到总理如此“默默地向全国人民告别”。
但是,邓大姐却非常坚持,她深知,如果葬礼太过张扬,总理泉下有知,也会不安的。由于邓大姐的坚持,会议持续了好长时间,也难下结论。
着大家都没有办法做出决定,邓大姐又将她的这3条请求提交给主席定夺。主席当时正在病中,也正为失去好战友而悲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主席也只是答应了邓大姐的第三个请求——同意不保留总理的骨灰,将其撒在祖国的土地上。
年1月15日,总理的追悼会在京举行,代表组织邓公致悼词。在致悼词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好几次都差点念不下去,可见其与总理的革命友谊之深。在一切仪式结束之后,总理的骨灰按照邓大姐的请求,被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
总理骨灰撒向何处?邓大姐是有着精心安排的——一共撒向4处:北京、密云、天津与滨州。之所以选择这4个地点,也是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的。
总理的第一把骨灰,是撒向祖国的首都北京,这是总理为国操劳的理政之地,在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总理与首都人民朝夕相处,情深似海。把他的骨灰撒在北京,就是让他和北京人民永远在一起,与首都人民心连心,心贴心。
总理的第二把骨灰,是撒向位于京郊的密云水库。众所周知,北京曾经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先后主持修建了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和密云水库。在这几座水库中,密云水库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也是总理花费精力最多的。
总理的第三把骨灰,撒在了天津海河入海口。在总理的早期生命中,天津这座城市对于他有着特别的意义,天津不仅是他革命起步的地方,也是他多次涉险的地方,还是他与邓大姐相识、相交、相知的地方。他与天津有着今生难了的情缘,所以,邓大姐才决定将总理的一部分骨灰撒向天津。
总理的最后一把骨灰,是撒在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总理心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总理生前无数次表达过对母亲的热爱和怀念,无论是他在天津坐牢期间写下的《念娘文》,还是他留学日本记下的念娘日记,都无不充满对生他、抚育他成长的母亲的感激之情。总理一把撒向母亲河的骨灰,终于回报了母亲的恩情。
骨灰撒进江河大地,丰碑树在人民心中。总理的一生清廉自律,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斯人已逝,浩气长存!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