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十三陵游学记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5/1
徒步十三陵笑谈帝王事

虽然深知“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无奈正史太枯燥,野史不可靠,特别是平时比较忙,历史这类无用却有趣的书,自然也难得翻一翻。我为自己不读书找到了正当理由,但自知理亏,总想着找机会弥补。天赐良机,趁着这次由登过珠峰的刘老师领队、历史系的张博士讲解的十三陵“游学”活动,我有机会多了解一些明朝历史。

6月7日早上,我们一行人坐车来到山清水秀的十三陵附近,开始了一天的行程。中国人讲究风水,陵地的选址尤其如此。十三陵坐落在天寿山脚下,周围群山环绕,每座陵宫相隔最远不过数十里,中间散落着十几个村落和大片的果园。明十三陵是祖宗(一祖十二宗)的陵墓,由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修建的长陵为始,明思宗朱由检下葬的思陵为终,中间依次是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以及熹宗(德陵)。张博士以这十三个陵宫中的皇帝作为线索,对整个明朝的政权迭代、制度变革、经济兴衰等做了完整的介绍。

1.不想当皇帝的木匠成就九千岁

为了不走回头路,我们下车后第一个先来到了德陵,但实际上,德陵是十三陵中最后一个修建的陵宫。德陵是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和他的皇后的陵墓。据介绍,熹宗是个手工艺品爱好者,喜欢做木匠活而怠于朝政。于是宦官魏忠贤伺机专断朝政,引发东林党争,一时权倾朝野,被称“九千岁”。不过“九千岁”没活到九十岁,就被继位的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法办,自缢身亡。

另一件与熹宗有关的事是关于龙脉。明代晚期,明军屡次大败后金政权,熹宗认为是满人王气太盛,便于天启二年下令拆毁金陵,斩断地脉,于是位于房山的17座金国帝陵被一洗而空。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多久清兵入关建立政权。当年的满人变成了后来的主人。但清朝并没有断明朝的龙脉,反而将这十三陵保护起来,不时加以修葺。这倒不是因为清庭宽宏大量,以德报怨,而是因为当年努尔哈赤是以帮助崇祯皇帝赶走李自成的名义而进京的,相当于盟军,因此自然不好对前朝帝陵下黑手。这使得明十三陵得以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可见小孩子才讲报仇,大人只看利弊。

德陵是不对外开放的,十三陵中只有长陵、定陵和昭陵可以进去参观。在门前的古树下,我们看着晨光中的静谧的陵宫大门,听博士侃侃而谈昔日的朝政大事,不免沉醉其中,再出发时竟依稀觉得恍如隔世,半天回不了神。

德陵门前的神道中央树立着螭首龟趺的神道碑,记录着陵墓主人的生平。神道从大门一直向对面的天寿山脚下延伸。我们就顺着这神道,继续向永陵走去。

永陵是嘉靖皇帝和其皇后的陵宫。嘉靖皇帝是正德皇帝的堂弟,也是出了名的不上朝皇帝。不过勤政和德政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呢?不打卡的老板是不是一定是坏老板?天天打卡的老板是不是一定就是好老板?这是个问题。

景陵中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少年得志,很小就得到明成祖朱棣的器重。据说成祖六次北伐都带着他,亲自栽培。宣德皇帝在位期间强化东厂的势力,并鼓励太监学习,貌似是个好皇帝。宣德帝还喜欢养宠物,比如蛐蛐。

2.牌匾上的错别字

离开了景陵,我们来到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长陵。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将京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后为自己修建的陵宫,也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长陵是对外开放的,我便趁此机会走进陵宫,仔细观察它的内部结构。

长陵由三进院落组成,前方后圆。其中,第二进院落中有一门一殿,门为“祾恩门”,殿为“祾恩殿”,“祾”取义“祭而受福”,但后世修葺匠人“祾”和“稜”傻傻的分不清楚,误将“祾”写作“稜”。现在门前、殿前还挂着“稜恩门”、“稜恩殿”,不知这会不会破坏了这圣地的风水。祾恩殿的外围有三层汉白玉台基,上面的浮雕十分精美。特别是最下层的台基外围雕有一排龙头,当时只觉得好看,以为是装饰,回来一查才知原来是排水用的,优秀。祾恩殿内是木质结构,有几十根金丝楠木的柱子拔地而起支撑着屋顶,每根估计都有一米多粗,放眼望去,一排排十分壮观。时值初夏,殿内梁、柱间莺歌燕舞,生机无限。不消说,楠木柱子上的点点白班,也是它们的产物。

继长陵后,我们又先后去了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和康陵。有的依旧完好无损,庭院深深深几许;而有的外墙却已是只剩断壁残垣,让人不胜唏嘘。

幸运的是,领队刘老师和张博士的故事总让我们透过这些冰冷的建筑了解它的主人们或精彩或惊险的一生。

从一个陵宫到另一陵宫,大部分都是公路相连,偶尔走一段野路,也充满小惊喜,杏子,酸枣、樱桃、桑葚,都是我们的餐前甜点。

3.正德春饼

说起带货高手,当今的网红都比不过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据说,正德小时候很贪玩,时常翻墙遛出故宫微服私访,有时甚至都来不及吃完饭,于是就让太监把菜卷进饼里,带在身上。皇帝的创新自然在坊间大受欢迎,流传至今变成我们餐桌上的春饼宴。走了一上午,看到这么丰盛的午餐,也不顾什么形象了,抓起饼就吃,心想还是皇帝会吃,这荤素搭配着一卷,不仅营养均衡,还省了筷子、刀叉等餐具,比起现在的快餐来环保多了。

正德村的村口有两颗古槐树,五百年来树冠向依、树根相连,村民戏称为“夫妻树”。其实,一路走来,路边随处可见挂着红牌的一级古树,而平时都很罕见的绿牌的二级古树在这里只能是“后浪”了。据相关记载,年以上的树才可定为一级古树,年以上的树可定为二级古树。真心希望能永远好好的保护这片土地,哪怕只是为了这些树。

午餐结束后,我们又启程了。不过,由于实在是太热,地面温度达到36,队长心疼大家,徒步改为车行,由大巴车把我们带到了万历皇帝的定陵。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且不说万历和一代名臣张居正之间的爱恨情仇,单就国力而言,明朝经济在万历年间达到了鼎盛,疆土也经万历三大征后得到了巩固,然而,万历却被后人诟病成为明朝衰落的根源。孰是孰非?其实历史总是和政治相关的。定陵的地宫是十三陵中唯一开放的,很多小伙伴都进去参观了,留下我望着远处的青山发呆。

昭陵离定陵不远,是明穆宗朱载垕的陵宫。说起这些皇帝的名字也很有趣,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呢,例如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等等。这可能和道教在明朝盛行有关。

4.一个都不能少

前十二个陵宫的参观都挺顺利,谁想在去思陵的路上遇到了障碍。虽说疫情期间一些景点不向公众开放,但我们去之前北京就已经解禁了,包括故宫在内的大部分景点经预约都可以参观,更何况思陵本来也不开放,我们只是在门外围墙边看看。可是社区的大妈说什么也不让我们进去。眼看着十三陵之游就要变成十二陵了,队长先行探路,另辟蹊径带领大家绕过了居委会大妈的看守,悄悄向思陵走去。

思陵原是崇祯皇帝给妃子建的陵宫,他自缢身亡后被葬于此。门外还有陪死的太监王承恩的墓地。思陵因失窃过一对石供,如今看守更加严格,连标识牌上都绕着铁丝网。大家斗智斗勇,好不容易来到这,于是就在这里拍了合影留念。回程车上,说起这段意外的经历,大家都称赞队长的机智。队长认真地说,“说好的十三陵,一个都不能少”。

经过一天的洗礼,照片中大家的眼神是不是智慧的光芒?要说“十三陵前过,明史心中留”,是有些夸张,但至少也种下了兴趣的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就看个人爱好啦。

至此,十三个陵宫打卡完成,我们的游学也完满结束了。听说张博士主攻隋唐史,期待下次能“一日看尽长安花”

北京高校户外联盟年创建于北京大学,成员主要来自北京高校等科研教育机构,骨干领队全部出自北大登山队、山鹰社。我们提倡,在户外和运动中,亲近自然,回溯自然本性,在户外挑战中,互助互爱,触发思想交融。联盟注重团队建设的同时,也将帮助部分人实现如登顶乞力马扎罗及全球7大洲徒步等户外梦想。目前,联盟已经完成了,百余次北京周边徒步;几十余次攀岩教学;多次草原天路、青海湖、海南岛骑行;库布齐、腾格里沙漠穿越;以及梅里雪山、环阿尔卑斯、北美洛基山、新西兰路特本,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大环线远征;四姑娘三峰、乞力马扎罗攀登及泰国、塞舌尔航海等活动。一人独行速,众人皆行远,和正能量的人一起向上,走的更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