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图片 >> 正文 >> 正文

明十三陵除朱棣外,为何十二陵没有墓碑6位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9/17

明朝有16位皇帝,但是在天寿山陵园上只有13位皇帝的陵墓,而且除了朱棣的陵墓碑上有碑文之外,其余十二位皇帝的墓碑上都没有碑文,非但如此,还有六位皇帝差点连块碑都没有。

当年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夺取皇位,导致朱允文成了失踪人口,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所以自然就没有朱允文的墓。后来朱棣迁都北京,朱元璋是死在南京的,自然朱元璋的墓就留在了南京,北京的明十三陵就没有了朱允文和朱元璋的陵墓。而第三个是被除名的皇帝,没能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到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他御驾亲征被蒙古瓦剌部俘虏了,他的弟弟朱祁钰登基称帝,还想方设法不让他回来。九死一生的朱祁镇回来之后,又被弟弟朱祁钰幽静起来,受到的待遇也让朱祁镇觉得难受。在一天夜晚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从新登基称帝,他的弟弟直接就在他登基的时候病死了,一个月之后他才发觉忘记废除弟弟的皇位,明帝国这段时间有两任皇帝。从新登基的朱祁镇不承认朱祁钰皇帝的合法权益,将他以王爷的身份下葬。

所以明朝有十六位皇帝,没有朱祁钰、朱允文和朱元璋的墓,北京的天寿山上只有十三位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块有字的墓碑正面刻有碑文:“大明长陵神功德碑”,这块碑是朱棣的,碑的下面还刻有多字的碑文,是由明仁宗为其父朱棣亲自题写的,歌颂赞誉了朱棣的丰功伟业。而其余的十二陵都没有了碑文。对于其余十二陵没有碑文,史学界有几种解释的声音。

1、大臣们为了巴结刚刚登基称帝的皇帝,一般死去的都是他们的老爹(当然除了嘉靖和崇祯之外),所以拍皇帝的马屁,认为皇帝的功劳太大,言辞无法表达他们的丰功伟业,所以干脆不写。

2、朱元璋对于前世那些皇陵的碑记十分不屑一顾,认为那些都是一些儒臣们的粉饰之词,告诫子孙后代不要大作文章。这样一来,没有哪一个大臣敢写皇陵的碑文了,只能交给下一任皇帝来写。而明朝的那些个皇帝们一个个懒得要死,况且也没啥好写的啊,朱棣那么生猛,又敢背骂名,短暂一生立了许多丰功伟绩,这些功劳中任意一条都是历史上很多皇帝做不到的,所以明仁宗写起来当然简单。而后世的皇帝中大多搞出了一些劣迹斑斑的不好影响,丰功伟绩也谈不上了,所以继位的皇帝十分为难,不好写,干脆不写,写来丢人。

3、而据史料记载,明十三陵从第二陵开始后的六陵,开始的时候连块碑都没有。因为考虑到碑文的重要性,而墓碑要刻上了碑文才立起来,没有刻上碑文就立起来,以后不好刻。而刚刚继位的皇帝也不太好评价刚刚死去的皇帝,所以就拖着,拖到下下任皇帝来写,写了之后才立碑,一直拖到了嘉靖帝时期补立。而嘉靖帝我们都知道,十分懒,懒得二十来年朝都不上,你指望他写,还一下子写六块碑的,前几任为什么不写,凭什么让我写?所以还没写上碑文的六块碑就这样被嘉靖叫人直接立起来了。后世也纷纷效仿无字碑,搞得像武则天一样,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说。因此,以后的墓碑都没有再刻碑文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