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在水的哺育下创造文明,在寻水、求水的同时,却还要学会趋利避害,躲水、治水。今天我们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历史遗存中,就能深深感受到先民对水的复杂心态。
在白浮泉之侧,有步行道路逶迤而上,缓步可至山顶。山顶中心,蓊郁绿色中的红墙影壁十分突出,这就是与白浮泉相应而生的都龙王庙。院落方正,左右钟鼓,居中大殿,有抱柱楹联: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这对联未必工稳,却气势雄浑,也道出了都龙王庙的历史地位。白浮泉遗址管理处讲解员张宇琪为我们解说了这座龙王庙的特别之处。
张宇琪:整个龙王庙其实保留了一些元代的建筑风格,包括我们现在见到前面这一方壁上,可以看到柱础,说明曾经这儿也是有建筑的。“都龙王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统领整个京北的龙王”,可见在古人的认知中,这个龙王的权力之大。整个龙王庙的面积其实非常之大,晨钟暮鼓东西配殿都是齐全的,虽然说我们不能确定从一开始建造时就是这样,但是经过多年的扩建,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龙王庙里边有这样齐全的设置,在北京是非常少见的。可见老百姓对这座都龙王庙的重视。
在古代,人们相信风雨雷电是龙王和雷公电母等神仙合作的结果。不仅百姓相信,国家还会为“有求必应”的龙王加以表彰。《光绪昌平州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清光绪四年,也就是公元年,天久不雨,谷生黏虫。万分焦急之际,“官绅及远近绅民”在都龙王庙虔诚祈祷,“旬日间甘霖大霈,谷之被虫蚀损者,得雨复生”“早晚秋禾,皆得及时补种”,光绪皇帝恭书“祥徵时若”御赐制匾,赐予都龙王庙,可惜实物已经散佚。
几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们赞颂着都龙王庙的神灵,这从侧面反映出了恶劣气候频现,以及古人在天灾面前的无奈。都龙王庙大殿的壁画就描摹了人们求雨的情景。
张宇琪:这是一幅典型的描写民间疾苦的壁画,画中有“枯井”二字,西墙的壁画可以看到愁眉苦脸的老太太,有人卧病在床,有人在奔跑,还有人在井口呼喊。表示天气非常旱,没有水,老百姓在奔跑找水。另一侧的壁画描绘了龙王听到百姓的呼喊和祈求后现身,普降甘霖,润泽大地的故事。
明隆庆元年《昌平州志》曾列出“燕平八景”,分别为:松盖长青,天峰拔萃,石洞仙踪,银山铁壁,虎峪辉金,安济春流,居庸霁雪,龙泉喷玉。这“龙泉喷玉”所指的正是白浮泉。到清康熙年间又改成了“龙泉漱玉”。今天我们进入大运河遗址公园,能够看到一座朴素的敞亭。亭下有九个石雕龙首,龙口自然张开,有清水汩汩而出。亭上一方匾额,四个蓝底金字昭然于山水之间——白浮之泉。
张宇琪:修建十三陵水库之后,随着地下水位下降,白浮泉一度失去了自流功能,但是经过我们多年的修建,通过人工干预,水又可以流淌出来,便有了重新复原的“龙泉漱玉”整个景观。
白浮泉有一碑亭,是上世纪90年代对白浮泉进行保护的时候,专门请建筑专家来设计的。碑亭仿元代建筑风格,可以看到碑亭内还立着一块石碑,石碑和匾额上边的题字都是由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写。《白浮泉遗址整修记》则是由侯仁之老先生撰文,文中提到“昌平城东、南郊有龙泉,龙泉山或曰龙山”“有裂隙泉,昔日出水甚旺即《元史》河渠志之白浮泉,亦称神山泉。”最后提道“与北京城之息息相关者当首推白浮泉。”由此可见,侯仁之老先生对于白浮泉的认可程度,也验证了白浮泉在历史上对北京城的重要程度。
年,基于白浮泉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这一年距离元世祖至元三十年郭守敬奉诏兴修水利、通惠河竣工刚好过去了七百三十年。
“一泉贯出天下脉”的白浮泉如今已不需要逆流改道支援北京城的用水,但它又被赋予了新功能新使命。白浮泉与十三陵水库、滨河森林公园等共同构筑城市滨水生态环境系统,而七百余载的源头活水,将在今天的北京城继续它的脚步,源源不断,走向未来。
资料来源:北京广播电视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