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图片 >> 正文 >> 正文

黄花城社考十三陵的过往与现状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7/12

花城返程的下坡,是骑行生涯中遇到的既陡且长的一个下坡。放坡结束之后,心里一直在想,幸亏黄花城的路线不是倒着来的,要不然这个坡怕是要推上去了。在这个想法萦绕在脑海的时候,忽然被一段“板凳路”震回到现实中了,经过这段路,不经意间瞥到了一组熟悉的红墙黄瓦的建筑物,它是这个样子的:

远远望去似乎与故宫有点像。当然,它的地位并不次于故宫。如果说故宫是皇帝生前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种大殿就他死后的居住之所。不错,这是一处皇帝的陵寝——长陵。

可惜我们的骑行路线只是能在拐弯的时候从长岭景区大门匆匆略过,之后便背道而驰。不过在接下来的骑行过程中,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瞥到别的同样类型的建筑物。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三陵。

(上图中红色路线为本次黄花城拉练骑行路线)

明代共有16位皇帝,其中朱元璋长眠在南京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之后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在与其兄朱祁镇复杂的政治斗争失败之后未被以皇帝规格下葬,其他的十三位皇帝,以及他们的23位皇后等均下葬于此处。

十三陵早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尽管其中只有长陵(明成祖永乐帝朱棣)、昭陵(明穆宗隆帝朱载垕)、定陵(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三处被开发,且只有这三处能够参观。其他的陵寝只能站在高处,从周边茂密的植物中寻找它们红墙黄瓦的身影。

定陵是唯一一个地宫被掘开的坟墓,也是开发最彻底的陵墓,尽管万历黄帝的尸首已经在文革中被毁,其随葬品也早已不在地宫中,但进入其中游览,看看墓道和墓室,大概还是能被古代人民的智慧所折服的。更何况大部分现代人连普通的墓葬都没有进去过,又有不少人是盗墓笔记鬼吹灯的忠实爱好者,能光明正大进去一个墓室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哦~

作为祖陵的长陵则有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地上建筑祾恩殿,由数十根粗大的本色金丝楠木立柱支撑起,气势毫不逊色于故宫太和殿。明代人为了这些原产于西南地区的金丝楠木可谓穷尽智慧,应当是先将其砍伐后扔进长江,自流到扬州附近再由船只顺运河一路牵引到北京。

古人找陵墓,非常讲究风水,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背有靠山,前方开阔,左青龙右白虎也是一定要有的。十三陵所处的小盆地几乎是一出完美符合这个原则的。正北部的天寿山最为雄伟高俊,其正前方的位置作为祖陵自然合适,其他的后代皇帝则左右排开。当地流传一种说法,到崇祯皇帝的时候(明思陵),已经把这一处山间盆地占满了,于是明代就灭亡了。这固然是一种牵强附会,但古人的这种思想却很有趣。

清代出于各种考虑,对于明代的陵寝进行了大力的保护,不仅修缮了部分地表建筑,而且派遣了专门的人员进行守护。这些守护人所居住的住所,在数百年间规模不断扩大,就成了今天盆地里的一系列村落:长陵旁边的叫长陵村,永陵旁边的叫永陵村,定陵旁边的叫定陵村……12个陵墓都有对应的村落,只有守护崇祯皇帝思陵的叫悼陵监村。现在这些十三陵附近的村民,有不少自称是守灵人的后代。

说一个与社考无关的事:明代皇帝的名讳很有意思,例如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符合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规律。或许这是明代皇帝想要像永远不会结束的五行相生一样,获取永远持续的统治吧。Bytheway,吐槽一下某ID,金克木知道不?

当然,这种三面高一面低的小盆地,在古代适宜做陵寝,在现代则适合修水库。上世纪曾有人大胆的提出在此处修建一个巨大的水库,将整个盆地变为库区。最后出于可行性的考虑,建成的水库并没有那么大,否则,长眠于此的十三位皇帝,怕是要长眠于水中了。

十三陵景区及十三陵水库是一个组合极好的旅游区,但是现在在景区规划上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如果不报团,乘坐地铁去,当你从北京地铁昌平线十三陵景区站出来时,你会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

好吧,十三陵景区地铁站离真正的景区有足足2公里,而且只是到了景区的大门,到这里你可以游览2公里的神道,之后,距离定陵有4公里,长陵有4公里,昭陵有5公里。关键是这三个陵还不在一条路上。对于体力一般的朋友,怕是走了这几段路也没有心思再游玩下去了。于是当地盛行黑出租的业务,以40-60元的价格运送游客,每到一个景点就等待游客游览结束再送到下一个景点,最终送回地铁站。

转头一想,其实本年度的社考拉练,可以来十三陵水库及十三陵景区嘛,距离不远,强度不大,关键是在如此适合骑行参观的地方,饱览水库风光和文化遗产(门票小贵)写一个发展旅游业的社考帖,岂不美哉~

欢迎报名本周末黄花城拉练!

(戳此详细了解~)

拉练地点:怀柔·黄花城;

拉练时间:3月17日至18日;

报名方式:

1.进入(←戳此)中,填写入会报名表并加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