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时本来想打开的并不是万历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但是因为当时各项技术达不到,发掘长陵有难度,就先拿定陵练练手。因为定陵规模不如长陵大,结构和长陵相似,是很好的“实验品”。明十三陵是历代王朝陵墓中保存得比较好的,发掘十三陵可以得到明朝第一手历史资料,对研究明朝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这就让当时的几位历史专家非常心动,于是就向上级申请发掘定陵。
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陵区。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在位四十八年)。他10岁继位,前期由张居正和万历母亲李太后掌权,亲征后颇有一番作为,但是自从万历十五年后(年),他就从那个“有为青年”变成了一个几十年不上朝的“懒皇帝”。很多人都说明朝实际亡于万历皇帝。
朱翊钧22岁的时候开始修建自己陵墓,并多次亲自到陵址现场督察。陵寝耗费6年时间建成,当陵墓建成后他去看了一下,之后再也没出过紫禁城,于年驾崩,最后长眠于这座他自己监督修建的地下宫殿。
后世定陵曾遭受过三次大火,地面建筑遭到很大破坏,其中明末李自成率大军逼近京城时,从柳沟入德胜门,攻入十三陵。李自成下令焚烧十三陵大殿,捣毁定陵、庆陵、德陵城墙与城门,整个十三陵“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清军入关后,又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并放火焚烧了定陵和德陵。由于定陵明楼坚固,得以保存,因此定陵也只是地面建筑被破坏,地宫内并未遭到破坏。
年10月,几位文化圈名人上书请求发掘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陵墓长陵(为了寻找《永乐大典》),很快就获得批准,虽然也遭到了反对。不过,由于长陵建造面积实在是太大,一时难以找到墓道,考古学家们只好放弃原有计划,决定先找一个小一点的陵墓进行试掘,等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发掘长陵。在其他十二陵的调查中,他们偶然发现定陵有塌陷漏洞,就这样定陵被选为实验品。
《夏鼐日记》记载了这一事件:年8月17日(星期五)……我建议将定陵停工,改作献陵……年8月19日(星期日),上午与陈滋德、朱欣陶、赵其昌诸同志一起至西郊公园,与吴晗同志商谈明陵发掘事,他们仍主张(除赵君外)继续发掘定陵。
年5月17日,发掘定陵的第一铲子在这一天挥下。
随后是两年时间的发掘……
发掘的时候很顺利,但是发掘之后问题就出现了。
赵其昌也曾无奈感叹:“损坏没有发生在发掘之初,而发生在发掘之后,这是万万没有料到的。不无痛心,更不无遗憾,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定陵出土了很多文物,其中包括丝织品,这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因为这是正儿八经明朝当时的丝织品。民间几乎见不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物。定陵的整匹丝织品,每卷上都有“腰封”,写着尺寸、时间、产地、质地,极为难得。
除了棺椁内的随葬品外,棺椁外的随葬品也十分丰富,帝后的棺椁附近有29个朱漆木箱,箱内装满了金银器、冠、带、佩、饰、铜锡明器、武器、谥册、谥宝和木俑等物,共计件,其中不少珍品均属首见。金器有数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金酒注、金爵杯尤为精美。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全用极细的金丝,采用多种工艺编织而成,且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孔眼匀称,外表不露任何接头痕迹,尤其是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浑。出土的皇后凤冠有四顶,孝端皇后的一顶上有三龙两凤,龙是金制,龙口衔珠宝,左右两龙各衔长串珠结,凤口衔珠滴,凤上满饰翠云,这翠云是将翠鸟的缘羽攒点在硬纸上,此点翠的方法没有流传下来。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考古人员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半腐的衣物上,过了几个月就全变黑、变硬、变脆。再加上当年的文物库房非常地简陋,漏风漏空气,谈不上恒温、恒湿、避光,这些文物变成支离破碎的模样。要知道,这些文物在地下几百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一旦被打开,遇到空气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考古史上这种教训有很多次。还有一些金银器,也因保存不当,变了颜色,这实在是一种遗憾,在地下几百年都没事,这一下全毁了。
这还没有完,更大的伤害还在后边。在一段特殊时期,很多考古学家们被迫离开了岗位。已经打开的定陵只能那样被搁置,没人管理,没人看护,大多数的珍贵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于自然条件下,迅速干枯腐败。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让农民劈了当家具。要知道明十三陵就葬了十三个皇帝,也就说明朝皇帝共有十三口棺木,是不可多得,那种价值不言而喻,然而之后再也没有万历皇帝的棺木了。万历和他两个皇后的尸骨还被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干净净。
年9月6日,新华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打开。陵墓是一座地下宫殿,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两层楼高、80多米长。在后殿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棺材,明朝第13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都躺在里面。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年有的还金光闪闪。织锦品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久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年,有消息称发现了乾陵地宫,随后报告给了郭沫若,郭沫若随即兴奋不已。于是趁热打铁找到周总理兴奋地说:乾陵里毫无疑问有无数珍宝,如果我们打开,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
周总理听后,想起了定陵文物的遭遇,总理说:”不可“。后来他又又说秦始皇陵墓我们也可以挖掘,再次建议周总理开挖这几个帝陵,周总理只说了一句话:“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这才使乾陵和秦始皇陵躲过一劫,从那时候开始,考古界就有一个定论,不主动发掘古代陵墓,这也是我们如今遵循的一项准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