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黄花城长城与大明朝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1/23

这里的黄花城不是一座城,而是指黄花城长城,位于北京怀柔。

最早记载中国人修长城大约在秦始皇时期,比较著名的传说是孟姜女哭长城,没有必要怀疑传说的真实性,孟姜女不过是一个农家妇女的典型代表。因为修长城,秦朝百姓的徭役很重,多少人妻离子散,于是有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敲响了秦帝国的丧钟。

始皇帝修长城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防止游牧民族的侵扰。而汉唐之后,闭关锁国政策一代比一代更甚,除元和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使长城成为中国的内城外,其它朝代基本都将长城做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经过历朝历代扩大规模,长城从山海关一直修到嘉峪关,号称万里长城,规模宏伟,气势非凡,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当年曾传说在太空中看地球,长城是少有的肉眼能看见的人工痕迹之一。虽然后来证明这个传说子虚乌有,但也足见长城工程的伟大。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弄明白为什么绵延万里的长城沿着山海关到嘉峪关的山峰来修,退几百公里或前出几百公里不行吗?长城外是游牧民族的天地,长城内则是农桑民族的故土,长城正好将了个民族分割开来。有人考证说,中国土地面积广阔,气候条件不一样,降雨量也不同,中国从东北到西南,有一条“15英时等雨带”,这条等雨带很长一段与长城是吻合的,等雨带以内雨量充沛,适合农桑民族,而游牧民则在等雨带以外,雨水逐渐稀少,自然环境恶劣,不适于大面积耕种农作物。——古人建长城时是否也是这么考量的?

到了明代,长城有了内长城和外长城之分。明代以前位于山西和河北的长城基本和漠南蒙古的省界吻合,称为外长城。后来明永乐帝夺了侄子的皇位,迁都北京,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了一段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称为内长城。北京怀柔的黄花城长城就是内长城的一部分,始建于明永乐2年(年)。这里距北京只有公里左右,因此黄花城长城被称为北京的北大门,不仅有拱卫京师的战略地位,也是明代十三陵的重要门户。

正因如此,这里的长城看上去很坚固,而且城墙很厚实,踏上去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明成祖建都北京,将陵寝设于天寿山之阳,黄花城则在天寿山之北,此处建长城,天疑还有保护祖坟的功能。因此,黄花城长城为石条结构,雄伟险峻巍峨古朴,是明代内外长城的精华。如今黄花城长城又称为水长城,这是因为修筑水坝,需要截流导致水位上升,把处于低谷部分的长城淹没在水中。站在黄花城长城的最高处俯瞰,长城宛如一条盘垣在山岗的巨龙,将头伸进龙潭中戏水,那气势,让人们感受到长城的精髓所在。

尽管黄花城长城很长,但只有一部分开发成旅游景区。这段长城沿着三座山峰盘旋而上,每处峰顶有一个敌楼,敌楼的外观经过修缮看上去很壮观,却失去原始的风采。不过,敌楼内部显然保留了昔日的面貌,走在其间,能够找到一丝往昔的历史记忆和曾经的辉煌。站在城墙上,外长城一侧植被茂密,墙壁陡峻,而内侧则有很多出口,坡度也比较舒缓,显然为方便进出长城和兵员机动,看上去是一道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设施。

第三座敌楼是附近山峰的制高点,虽然路程不长却很陡峭,山势也比较险峻。站在这里向远处眺望,峰峦叠嶂,群山连绵,横亘在峰峦之间的长城宛如一条看不见的巨龙,一直伸向远方的天际。这些没有经过整修的野长城连绵逶迤,依然散发着当年金戈铁马的硝烟,能够想象到当年的宏伟气势。

明代是中国一个很特别的朝代。开国将帅中,能征惯战的骁将无数,将蒙古铁骑打的毫无招架之功,最终淹没在大漠深处。然而朱元璋得天下后,狡兔死,走狗烹,大肆杀戮功臣,以至于朱棣起兵南京,其孙建文帝挥舞着被爷爷拔掉尖刺的狼牙棒,竟无大将可用,最终丢了江山。纵观明朝中后期的历史,除戚继光在军事上尚有建树外,实在找不出有点军事才能的将领了。以至于李自成,张献忠等一群乌合之众,居然所向披靡,最后打进紫禁城,逼得崇祯帝煤山上吊自杀,大明自此灭亡,开启了年汉人被游牧民族奴役的历史。

黄花城长城固然修筑的很坚固,但它最终没有起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作用。国运不昌,君臣无能,文武掣肘,再坚固的长城又能如何?崇祯骨子里还是一个期望有所作为的君主,但性格弱点使他最终没能“中兴”大明王朝,反而使祖宗的基业毁在他手里,大明朝多年,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多达百万,然而国破家破,家破人亡,百万子孙最终被李自成、张献忠和大清王朝斩杀殆尽。

想想断了香火的朱家王朝,即使生在帝王家也着实可悲可叹。今天想来,依然殷鉴不远……

位于北京怀柔的黄花城长城黄花城长城是中外游客京郊游的热点景区这是中国唯一被称为“水长城”的长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