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揭秘明十三陵之裕陵一帝两后格局的由来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5/4/10
刘军连医术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eqsc8fi/
众所周知在古代皇权社会中,虽然皇帝的妃子众多,但是有资格和皇帝葬在一起的只有皇后一人,所以在古代皇陵中大多数都是“一帝一后”的格局。但是明十三陵中裕陵却是“一帝两后”的格局,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格局那?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露山麓,整个陵区总面积约一百二十多平方公里,周围群山环绕,中部为平原,陵前还有小河蜿蜒,依山傍水。陵区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的十六位帝王中,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孝陵和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以及景泰帝被废之外,其余的十三位帝王都葬在北京皇陵之中。裕陵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皇陵,这位皇帝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九岁登基,三杨辅政。后来三杨陆陆续续病逝或者是失去了权势,英宗就在大太监王振东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惨遭瓦剌大军突袭,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在英宗被俘后,他的兄弟朱祁钰监国,然后即皇帝位,把英宗遥尊为太上皇。土木堡之变过了几年,在经过谈判后,英宗被放了回来,但是他的兄弟已经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不愿意再把皇位交给英宗,于是把他软禁了起来。后来在宫人和大臣的帮助下,被软禁的英宗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政权,第二次坐上了皇位。在英宗被俘的几年间,他的皇后钱氏为了营救他,多方求援,不惜捐出自己的所有资产,日夜盼望英宗能够回来。由于整日以泪洗面,眼睛都哭瞎了,腿脚也落下了病根,变得又瘸又瞎。在英宗被放回后,软禁的日子里也是钱皇后不离不弃,做女工贴补家用。明英宗朱祁镇对于钱皇后,英宗心中是疼爱有加,在成功复辟后也是对钱皇后极好。但是钱皇后却因为多年的苦难生活,导致身体不好,一直无儿无女,英宗只好立了周妃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深宫之中母凭子贵,得势的周妃屡屡对钱皇后冒犯,惹得英宗的不满,罚周妃给钱皇后做了一双鞋和衬衣钱皇后祝寿,以示小惩大诫。但是英宗操持政务,日夜劳顿,身体每况日下,他预感到自己会死在钱皇后的前面。到时太子朱见深继位,肯定会尊自己的生母周妃为太后,而钱皇后的日子不会好过。所以在弥留之际他要求太子在他死后要确保钱皇后的名分,死后和自己合葬。明宪宗朱见深英宗死后,葬在裕陵,太子朱见深继位,即宪宗皇帝。在谁是太后的问题上,就和大臣们发生了争执,一方面宪宗想立自己的生母周妃为太后,但是又不敢直接违反父皇的遗诏。而大臣们则主张立钱皇后为太后,最后两方折中之下,改为“两宫幷尊”,意思就是两个人都尊为皇太后,只是在钱氏前面加上“慈懿”二字,被称为“慈懿皇太后”。几年之后,钱太后由于身体一直不好,得病去世。在下葬的问题上宪宗和大臣们又起了争执,因为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以来,一直都是“一帝一后”的合葬制度,若是将钱太后和英宗合葬在一起的话,周太后死后就没有合葬的位置了。明裕陵但是先皇的遗诏上清楚地写明由钱太后和自己合葬,但是生母周太后却不同意。在经过多次的朝臣商议后,提出了“一帝二后”的合葬方式。即“今慈懿皇太后之丧,与皇太后千秋万岁以后俱合葬裕陵,慈懿皇太后居左,皇太后居右,配享英庙。”但是周太后却不同意这种方式,认为和英宗合葬的只能是自己一个人,宪宗也以“违背母意是不孝”的理由否定了这个提议。文武百官在得知周太后不同意后,开始联名上奏,跪伏在文华门外大哭,非要等宪宗下圣旨同意合葬才肯罢休。宪宗虽然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但是也不得不考虑官员集团的态度,只好同意了这种合葬方式。裕陵在反复拉扯之后,钱太后终于是葬在了裕陵左配殿,但是周太后还是心有不甘,所以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把左配殿通往英宗主墓室的隧道堵死,只能是自己的右配殿和主墓室相通,朝臣们也同意了这个要求。裕陵地宫便一直保留下三座墓室,左边是堵塞的,右边是相通的这样,裕陵成了明朝第一座“一帝两后”的帝陵。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如果对此类文章感兴趣的话不妨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