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明定陵无字碑考古是学大唐武则天专家得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5/5/19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好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512/h7vhg5d.html
明定陵“无字碑”考古:是学大唐武则天?专家得出三点意外的结论

文青衫文斋帝王立碑为自己歌功颂德,目的是为了让后世景仰自己的文治武功。如历史上唐高宗的墓碑由武则天亲自撰文,洋洋酒洒余字,歌颂高宗文的治武功,称“述圣碑”。而大唐武则天的碑则不著一字,冷漠而又伟岸,人们称之为“无字碑”。明定陵的地上建筑部分恢宏浩大,所用的建筑石料,其产地主要在黄河下游的山东临清,其中最重的可达上百吨,京杭大运河成为运送石料的必经之地,给京杭大运河的船工和往来商贾带来沉重的负担,引起民众的不满。然而,如此宏伟的定陵里,竟然所有的石碑都没有碑文。除大唐武则天外,明朝的皇帝自朱元璋后就没再遵祖训为自己写碑文了,除了神道上成祖的“神功圣德碑”外,其余各碑均不着一字。为何明十三陵会有无字碑呢?它本身有着何种含义?这些皇帝会不会和武则天一样,愿意让后人来评价自己呢?即使明、清遗老也难以破解。有人曾访问过十三陵区的老者,得知传说新皇帝即位谒陵时,曾问过随从大臣:“皇考圣德碑为何无字?”大臣回答:“皇考功高德厚,文字无法形容。”这种说法显示了大臣的聪明才智,却也仅仅只是民间传间而已。后来,考古专家们对清朝人梁份所著的《帝陵图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无字碑之谜有了些了解。据史料记载,原来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七陵门前,并没有碑亭和碑,这些都是到明世宗时才逐一建成的。当时的礼部尚书严嵩曾请世宗撰写七碑之文,但迷恋酒色、沉溺于修道成仙的明世宗却根本没有心思和才华来撰写。自此,十三陵前的碑文便成了无字碑。因此,明定陵的“无字碑”并非仿照大唐武则天的做法,专家们分析得出了三点令人意外的结论:第一、到了明朝中期,皇帝大多昏庸好玩,懒于动笔费神,所以碑文的撰写便搁置了下来;第二、朱元璋撰写碑文时,把自己身世之凄凉、开国之艰辛、岁月之苍凉等直接写在碑文里,后世皇帝一见之下,对比自身,不觉汗颜,再不敢写下碑文;第三、这一点尤其说明了明定陵立下“无字碑”的原因,那就是明朝后来的皇帝疏于国事,感到江山日下,国家飘摇,前景惨淡,其“功德”已经不能向祖宗和后世直言了,无奈之下立下了“无字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