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分布图,明朝十六位皇帝中,除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被英宗赶下皇位的代宗朱祁钰(今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以外,共十三位皇帝葬在这里,方圆45公里的陵区内,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今天这组照片来自日本摄影师年以前拍摄的明皇陵。
明十三陵石牌坊,明十三陵总神道由南往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桥、下马碑、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华表、石像生、棂星门、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等一系列建筑设施。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整个石牌坊结构恢弘,气势雄伟。
明十三陵石碑楼,亦称碑亭,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吼。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
十三陵石云柱,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一对石云柱、12对石兽和六对石人。在陵墓前设置石像生的仪制始于秦汉,以象征列者生前威仪。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十三陵卧式石狮子,狮子前有一人,可能是当时清廷设立的守陵人,也有可能是当时拍摄者的随从。石狮的形象威武雄壮,凛然不可侵犯。陵前置狮子为镇物,用以驱凶避邪。十二对石兽分别是狮子、獬豸、象、骆驼、麒麟、马,各两卧两立,表明阴阳交替,日夜侍服帝王。
十三陵卧式石骆驼,骆驼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和热带地区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放在陵前以示皇天后土,广阔无比。石像中央道路可能被来往马车轧出两条深深的印痕,道路坑洼不平,石砾满地。
十三陵立式石象,石象十分高大,照片里的人和象腿一样高,神道上的石像均用整块巨石雕成,体态高大,造型生动。大象聪明温和,力大无比,象征祥瑞,且帝王生前仪仗也多用大象。
石道上威风凛凛的将军,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石像生造型生动,气宇轩昂,雕工精细,尽显明代石雕建筑工艺之精湛。
十三陵殿前双牌楼,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北京古都风貌的一个特征,古城街道的独特景观。北京的牌楼多为街道、重要建筑的装饰物。北京的牌楼起自元代,明、清都有发展。
十三陵长陵祾恩殿,殿前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可见当时守陵人员玩忽职守,疏于管理。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祾恩殿是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
十三陵长陵祾恩殿内景,殿内有12根金丝楠木大柱,中央四根大柱的直径达1.17米,高约23米,质量之高,形体之大,在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祾恩殿建成已逾六百年,经历过雷击地震,毫无闪失倾斜,依然巍巍挺立。
十三陵内成祖文皇帝圣号碑,上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58.html